鸡传染性腺胃炎的病因是什么?症状与病理变化有哪些?如何防治?
该病有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腺胃炎、鸡病毒性腺胃炎等多种称呼,多发生于雏鸡,是一种以鸡消瘦、生长发育不良、整齐度差、腺胃肿大、腺胃黏膜溃疡、脱落及肌胃糜烂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是近几年常发的一种疾病,且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流行病学】
本病可在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肉鸡和蛋鸡中传播,发病多集中在30~60日龄;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全国各地都有发生该病的报道,但在不同的地方因地域和饲养管理的不同,发病率也有所不同,最高可达30%;本病病程一般为2周左右,死亡高峰发生在症状出现后的1周前后。
【症状】
发病初期,病鸡表现精神沉郁、羽毛蓬乱、翅膀下垂、流泪、眼肿,有轻微呼吸道症状。随后鸡群采食量和饮水量急剧减少,病鸡畏寒,闭眼呆立,易惊吓,甩鼻,大群内可听见有呼噜声,少数病鸡张口呼吸,排白色或绿色稀粪,粪便中有消化不全的饲料和黏液,粪便沾污肛门周围羽毛,有的病鸡嗉囊内有积液,颈部膨大。病鸡呈渐进性消瘦,生长速度和产蛋率下降,最后极度消瘦,病情严重者昏迷,直至衰竭死亡,有混合感染的死亡更多,整个鸡场大群整齐度严重不均匀,个体差异很大。
【病理变化】
腺胃病变具有特征性。腺胃外观肿大如球,壁增厚,呈乳白色,仔细观察可见灰白色格状外观,与肌胃交界处扩张变粗;切开腺胃可见腺胃壁增厚、水肿,指压可流出浆液性液体,腺胃黏膜肿胀变厚,乳头肿胀、出血、溃疡,有的乳头已融合,界限不清;肌胃、胸腺、脾脏严重萎缩;胰腺肿大,有的有出血点;肝脏萎缩;肾脏轻微褪色,有少量的尿酸盐沉积在输尿管;肠壁黏膜脱落,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性炎症;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胆肿大,淤积大量胆汁;喉头、气管出血,鼻腔中有黏性分泌物。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症状、病理解剖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目前还没有具体的血清学试验用于该病的诊断,所以新发病地区和有混合感染的鸡群很容易误诊,要特别注意鉴别诊断。
【防治措施】
①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卫生和消毒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加强育雏期饲养管理,饲养密度要适宜,注意鸡舍保温及通风换气。对发病鸡群进行隔离、淘汰,减少应激反应。除控制日粮中各种霉菌、真菌及其毒素对鸡群造成的各种危害外,日粮中的生物源性氨基酸、电解多维、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病毒中草药等的控制也是降低鸡腺胃炎发生的有效措施。
②做好疫病防控措施。搞好鸡群的预防注射,在有资质的兽医人员的指导下,制订出符合当地鸡疫病流行特点的免疫接种程序,并根据鸡群生长的不同阶段,严格按照防疫程序对鸡群进行免疫接种,以防范鸡痘、鸡肠毒综合征、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鸡传染性贫血因子以及鸡马立克氏病等传染病的发生,尽可能减少鸡群传染病的诱因。
③药物治疗。
a.抗病毒中药或免疫增强剂。在饲料中配合添加黄芪多糖及其他抗病毒中草药制剂,如清瘟败毒散、荆防败毒散、黄连解毒散等;在饮水中添加中药开胃健胃类制剂或者大蒜素等,增加病鸡采食量。
b.抗菌消炎。尽量选取一些对肾脏无刺激或刺激性小的药物如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类药物等,根据需要适量使用。同时在饲料或饮水中酌情配合添加西咪替丁、雷尼替丁、鱼肝油和复合维生素B等。
c.抗应激药物。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维生素、电解多维等;加强带鸡喷雾消毒、饮水消毒,避免和减少感染性疫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