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死性肠炎(魏氏梭菌病)的症状与病理变化有哪些?如何防治?

159 坏死性肠炎(魏氏梭菌病)的症状与病理变化有哪些?如何防治?

鸡坏死性肠炎又称肠毒血症,是由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排出红褐色乃至黑褐色煤焦油样稀粪,病死鸡以小肠后段黏膜坏死为特征。

症状

临床以突然发病、急性死亡为特征,多数未表现出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病鸡体况中等或偏瘦,精神沉郁,羽毛粗乱,食欲不振,怕冷打堆,双翅下垂,运动失调;部分病鸡还表现出嗉囊肿胀,有的出现腹泻,排红褐色或黑褐色煤焦油样粪便,有的粪便中混有血液、肠黏膜组织。慢性病鸡则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体重下降,排白色稀粪,并逐渐衰竭死亡。耐过鸡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肛门周围常沾有粪便等污物。蛋鸡产蛋率下降,蛋重减轻。在不同鸡群中因混合感染的疾病不同所表现的死亡率也不尽相同,一般在1%~50%。

病理变化

剖开病死鸡的腹腔,即闻到一股极浓的尸腐臭味,可见空肠和回肠部分明显增粗,约为正常肠管的2~3倍,肠管扩张充气,肠壁增厚,肠腔内容物为混有血液的褐色或黑色稀粪,肠壁充血,有出血点,黏膜上有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麸皮样坏死斑,严重的形成坏死性伪膜,易剥落;其余肠管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或出血性炎症。慢性病例多在肠黏膜形成伪膜。

防治措施

①加强饲养管理。当饲养管理不当、肠道机能降低、病原体及其肠毒素对肠黏膜造成损伤时可诱发该病。受污染的尘埃、污物、垫料,饲喂变质的动物蛋白质都是本病的传染源;也有认为球虫感染是魏氏梭菌感染和发病的主要诱因。因此,生产中我们应给予鸡群营养全面、配比合理的饲料;坚决杜绝饲喂污染、霉变的饲料;更换饲料时,要逐渐过渡。减少应激因素,如捕捉、转群、混群、拥挤、运输、炎热、寒冷、强光、噪声、饥饿、缺水、创伤、疼痛、缺氧、感染、中毒、断料、过劳、环境变化等应激因素;同时定期饮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净化鸡舍及场区环境,对鸡舍、器具定期清洗、杀虫、消毒,保持干燥、通风;坚持全进全出的原则。

②药物治疗。对发生魏氏梭菌病的个别鸡可用青霉素、链霉素混合或庆大霉素进行肌内注射;鸡群发病较多时,可在日粮中添加土霉素、磺胺类药物、沙星类药物,连用7天,治疗后可使用微生态制剂再调理1周。

③控制好鸡的球虫病,鸡球虫病的发生及球虫所造成的肠道损伤是魏氏梭菌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使用药物有氯苯胍、地克珠利等,同时投喂维生素A、K以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提高抗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