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五步圈定求职目标[2]

二、通过五步圈定求职目标 [2]

高职学生的就业选择,主要通过以下五个方面来分析,逐步明确自己的求职目标。

1.选择就业的行业

目前,高校所设置的专业大部分都是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具有一定操作性的应用型专业。就业选择时,大部分同学可以选择从事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获得适合自己的岗位。而对口的用人单位也喜欢招收应用型院校的毕业生,因为这些学生只需通过简单培训,即可胜任岗位工作。

虽然如此,我们也要摒除专业与岗位“绝对匹配”的择业观念,因为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或者岗位固然好,如果不能找到,也大可不必灰心,因为专业对口只是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大学学习的是知识和方法,只要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发展空间,不一定非要从事专业严格对口的工作。

2.圈定就业的区域

部分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区域的时候,存在着“唯直辖市、沿海发达地区不可”的倾向,都希望选择大中城市,而忽略了西部或者农村地区。其实,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和发挥空间更大,同时这些地区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旺盛。

基层是大学毕业生建功立业的大好舞台,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引导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如“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工程”、“西部计划”等。大学生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去基层就业,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

3.遴选意向的单位

基于当前的就业形势和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毕业生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呈现多元化。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大学毕业生的人才特点和竞争优势,以及社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毕业生一般不再注重就业单位的性质,只要有发展潜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外资企业、民营企业、自由职业等,都应去尝试和争取。

4.了解待遇等需求

薪酬待遇方面,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值整体上符合社会的实际情况。但仍有部分同学就业期望值过高,目标放在大企业,薪酬福利好的行业或职业,却往往忽略了自身实力和自身适合的择业定位,从而导致就业失败。正确的选择是先走上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通过自己的拼搏和努力获得较高的薪资待遇。

5.明确就业的岗位

毕业生就业选择何种岗位,主要取决于自身愿望、资源条件和岗位胜任素质与能力要求。这就要求毕业生对自我的素质和能力有清晰的认识,对具体岗位的职责、任职条件和要求、职业发展路径等有深入的了解。

链接

如何走出“高不成,低不就”的怪圈[3]

高不成,低不就,就是没有正确把握择业期望值。解决就业难问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防范出现择业期望值过高或过低的倾向:

一是防范脱离现实需要和自身能力。有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择业期望值过高,与社会需求有较大差距,存在“宁可失业在城市,不愿就业在基层”的现象;有的毕业生不顾自身条件的限制,眼睛只盯着“好地方”、“好单位”、“好工作”,至于自己能否胜任、是否适合自己、能不能有所发展都缺乏考虑。其结果往往是自己陷入两种困境:一种是由于期望值超出现实太多而使择业屡屡失败;另一种侥幸获胜,也会因自身能力不及,工作无法胜任而处于被动。

二是防范过于追求物质利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种职业的社会声望越来越多地与经济收入状况联系在一起,这一社会现实对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产生了较大影响。有部分毕业生为了物质利益,只从收入高、待遇好的角度去考虑职业选择,不惜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想抱负。几年后,生活物质虽然不错了,但发现自己的精神并不愉悦,工作的动力和激情在锐减,很快就进入了职业危机期。

三是防范盲目消极择业。由于就业压力剧增,部分大学生就抱着不管工作好坏,先随便找份工作安顿下来,以后再慢慢挑的思想,没有长远的考虑及发展计划。择业期望值过低造成到处打短工,频繁变换工作岗位。这样的盲目就业行为对自身今后的发展十分不利,表面上好像是学了不少东西,可是一样也不精;没有一技之长,今后也很难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

正确的择业期望值不是一下子就能确定的,通常可采取“分步达标”和“自我调整”的办法来不断调整择业的期望值,使其达到最佳。

人生是从低处向高处攀登前行的。在求职的开局设计中,不要把你的期望定得太高,因为“曲高和寡”。而如果你从山脚下开始攀登,反倒容易一步一个台阶到达理想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