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自我定位的三个渠道
渠道一:以过去的行为作参考
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早已成年,性格方面已经基本成型,过去的行为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个人的喜好。因此,可以先做几份比较权威的性格测试或职业测评。虽然这些测试不一定反映的是一个全面的你,但是可以作为一个认识自我的工具,客观全面地了解下自身的性格特点。一些比较好的测试分析很有道理,值得借鉴。再回顾一下过往的经历,注意越具体越好,最好用笔纸列出来:“大学期间主要精力放在了什么方面?哪个领域的知识是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自己所擅长的是什么?参与哪些校级以上的大型活动,抑或是班级规模的中小型活动?大学经历过的比较重大的事情是什么,当时自己所作出的选择又是怎样的?我的性格有哪些优缺点?从哪些事例可以看出这些优缺点?”等等。回答这些问题,一方面,可以梳理经历,为写简历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过去的事情全面地认识自我。
渠道二:从实践经验来验证
经常听到一些同学说:我可能适合做某个职位:我觉得某种行业发展很好,立志进入某种行业发展。大学生未踏入社会,对社会的了解程度只是停留在表面,这些可能只是你想出来的,是否适合这职位、这行业发展是否好,要亲身经历才能确定。因此,要探索自身在职场中的道路,必须要先了解职场生活,实践就是最好的了解途径。有人说,这些我从网上、书上也可以大致了解,没必要花费太多时间在实践上。其实不然,书上的经验是别人的,别人觉得好不代表你就觉得好,别人觉得不好不代表你就觉得不好,每个人的评判标准都不一样,只有你自己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这样才不至于工作后才突然发现,自己入错行了,或者干错职位了。实践有两条途径,一是实习,二是兼职,实习当然是首选。首先,工作的时间相对较长,对公司运作或者行业基本情况的了解也更为深入;其次,实习招聘流程相对规范,可以在找实习单位的过程中积累面试经验:最后,实习一般都有补贴,可谓一举多得。
渠道三:用实际事例来总结
走过前两个步骤后,接下来就是用实际的事例来总结自身的特点了。这个过程很重要。首先,要回答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最想要的是什么?(除了薪酬,还包括工作环境、社会地位等)即职业生涯的目标与期望值是怎样的?这个问题还要将往后的生活蓝图考虑进去,是高压下的较高报酬,还是较低压力下的中等报酬?这些问题的回答将会决定你往后职业发展的大方向,例如,找工作过程中你是选择进入中小企业、国企还是政府机关等。记住,要列出自己各个方面的答案,越详细越好。
第二个问题:你最适合做什么?第一个问题可以自行回答,只要不太脱离实际就可以了,但是为了客观、科学地定位自己,第二个问题就要有根据地写了。首先,把自己认为的优势列出来:执行能力、团队能力、学习能力、协调能力、认真负责、勤奋上进等。记住每一个优势都要列出几个事例说明,例如,勤奋上进:大学期间获得几次奖学金,参加了什么活动获得什么奖项或者是什么称号;学习能力好:短时间内(1星期或者1个月)学习掌握某种技能并熟悉应用,团队合作:在某比赛,或某项目中担任某角色,发挥某作用,最终获得什么成果等。接着,把自认为或者他人提及的缺点列出来:浮躁、口才欠佳、被动等。当然,这些缺点也要有所依据,不能妄自菲薄,自己给自己列一大堆缺点。罗列缺点时要把改正缺点的方法列出来。像内向、不喜与人交往这类,属于性格特点,严格来说并不是缺点,但是不适合某方面的工作(具体可参考职业测试分析),如不喜欢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则不用过于在意,如果性格与喜欢从事的工作有冲突,则可以将此类性格特点视之为缺点。并详列改正方法。
第三个问题:你的兴趣点在哪里?这个问题的前提是满足同样预期的条件下,你喜欢的是什么样的工作?也许,很多人会觉得,兴趣随时会变化,谁又知道自己到底喜欢的是什么。因此,建议同学们,要是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可以尝试寻找工作中自己所不能容忍的东西。这样,通过排除法,就可以了解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了。再次提醒,以上所要求的事例是往后环节中的写简历要点,以及面试过程中的有力事例。
三种渠道并不分先后顺序,严格来说,三种渠道是相互联系的探索的过程,没有实践的经验、过去的经历,就没有总结的事例;没有经过总结,实践也就失去了方向。因此,自我定位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链接
树立正确择业观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是影响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学生还存在“等、靠、要”等不不良就业理念,直接影响了顺利就业。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放眼未来,是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前提。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
1.按照“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思路,树立“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就业观念。
2.具有“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吃苦精神,树立“不怕困难、艰苦创业”的就业观念。
择业观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择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很多大学生对人才市场的用人标准和自身条件都不是很清楚,在择业观念上有一定的盲目性,只是一味地追求“我想干什么”,而不考虑“我能干什么”,以导致求职时四处碰壁。因此,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也要求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二)树立长远的发展和基层成才观
高校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坚持“面向基层、面向一线”的基本原则,树立“从小做起、从头做起”的就业观念。清醒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正确评价自我,合理定位。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机会多,但竞争激烈,人才需求趋向饱和;中西部地区、基层单位条件相对差一些,但机会更多,发展空间更大,可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正确认识自己,把握择业良机
1.面对现实,务实择业[5]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最终定型,社会阅历不足,每个人的学历、专业、能力水平都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特点,因此在择业前,每位毕业生都应对自己各方面的情况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分析,实事求是地评价自我、认识自我和社会,多务实、少幻想、不可好高骛远,要冷静地看世界、虚心地看自己。对社会需要什么,自己会干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又要仔细权衡,找准自己与社会的最佳结合点,以积极进取的心态迎接社会的选择。
2.增强就业意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就业意识是学生选择单位的前提,反映出学生对于所选单位的标准和要求,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毕业生对于就业的态度。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应贯穿于大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当前大学生就业确实存在着有的毕业生落实不到用人单位的问题。究其原因,一个重要因素是一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意识。毕业生就业是阶段性工作,而毕业生的就业意识是连贯性的教育。求职的过程是一个全面展示自己的过程,必须努力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质,要自尊、自信、自立。真正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是毕业生自己,自身素质如何在求职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市场是靠质量占领的,人才市场亦然,毕业生每一方面的素质都会影响毕业生就业。因此要教育学生建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独立获取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要学会做人,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对待国家、民族,正确处理好多种关系。学会表达、交流和组织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使自己在择业的竞争中保持良好的状态,自如地应付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必须做好各种思想准备,心理准备,增强心理承受力,不要一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自暴自弃。
3.增强竞争意识,正确地把握择业期望值和机遇
每个人都有争强好胜之心。从这个意义上讲,竞争是生物进化法则注入人们血脉的一种本能。首先,要认识到培养竞争能力是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竞争是实力的展示,培养竞争能力的重要前提是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而不是一种争强好胜的抽象意识。竞争是对人才的考验,因此每个毕业生都要培养竞争意识。要敢于竞争,克服自卑、胆小、怯懦等不良心理状态。
分析往届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由于定位过高,期望值偏离实际所造成的。因此,一些学生通常为自己制定出较高的职业标准,诸如高收入、工作稳定性高、工作环境优、单位福利好等。但社会上提供的岗位很少能给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提供如此优惠的待遇。因此,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之初,不可盲目“攀高”。要学会分析自己的实力,合理定位,学会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总之,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应当认清就业形势,了解就业政策,正确认识自己,把握择业良机。根据个人专长和社会的实际需要,确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就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