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故事
就业竞争力打造——我是全才我怕谁
小李在过去十年里,先从事财务工作,抓住了一次机会进入市场领域发展,之后在销售、客户服务方面有过短暂停留,最近在某公司项目部门工作了一年多时间。但现在的工作十分不如意,从事项目管理工作,她做得不是很出效果,部门的新人又给她很大的压力。考虑很久她终于再次进入职场竞争,以为凭借自己丰富的工作经历打造的“全才”形象肯定会成为职场宠儿,但事实相反,她面试的所有单位都对她的经历摇头。小李惊呼:怎么会这样?
Lisa在大学学的是公共关系学专业,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做市场部经理助理,协助市场策划等工作,三年后进入另外一家规模不大的民营企业,担任公关部经理。工作期间她坚持继续学习市场策划和品牌管理专业知识,现在在某知名外资企业担任品牌经理,工作得十分开心。
案例分析:
由于小李的从业经历跨度太大,工作经验内涵过于复杂,专业技能和知识发展出现许多断层,造成了任何一种专业能力都不能达到企业和工作的要求,即使就业成功也很难在该领域获得成功。当今职场“全才”就是废才。而Lisa就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持续发展,尽管她的工作经历也不“单纯”,但工作涉及的方方面面,最终锤炼了她的核心竞争力。
这就是职业定位完成得好与不好的区别。以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为基点,在选择工作时要时刻保持专业技能成长的连贯性。
链接
你在做哪种和尚
有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寺庙里。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溪流,这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流挑水,久而久之他们便成为了好朋友。
时间飞逝,不知不觉中他们一起挑水的日子一晃过了一年。突然有一天,东面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西面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便不以为意。哪知道第二天、第三天,直到过了一个月,仍然见不到朋友下山挑水。他很担心对面的朋友可能生病了,于是决定到东面的寺庙里去找他,看看是否能帮上什么忙。
等他到了东面的寺庙,看到他的老友居然正在门前悠闲地打扫,一点也不像一个月没喝水的人,也没有生病。他很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喝水吗?”
东面这座山的和尚说:“来来来,我带你去看。”于是他带着西面那座山的和尚走到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一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能挖多少就算多少。如今终于让我挖出井水来了。”
案例分析:
我们的“工作”有如和尚挑水的任务,而“打井”就象在工作中和业余时间不断地学习。如果我们整天在办公室工作就是打打电话、发发文件、做些驾轻就熟的服务性工作;如果我们总是强调自己工作很忙,不愿意挤出时间来学习;如果我们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成天醉生梦死,那就等着挑一辈子的水吧。
每个人都有一种良好的发展自己的愿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大多数的人总是难以实现这个愿望。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毕业后是一个普通的职员,工作了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仍然是一个普通的职员。这不得不说是一种人生的悲哀。学习是前进的基础,是提高自我素质的基本途径。所有原地踏步的人的一个共同的弱点不是知识的贫穷,而是他们缺乏一种对知识再学习的能力。据美国研究表明,一个1976年毕业的大学生到1986年,他的知识就基本老化。有人估算,目前人类社会获得的科学知识,90%以上是二次世界大战后获得的。未来30年,人类的科学知识总量将在现在基础上再增加100倍。特别是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各行各业的职业人士今天都已经明显感觉到了这种知识更新的速度正在加速,时常感叹“三天不学习就会落后于人”了。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首席专家路易斯·罗斯也曾说过:“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像鲜奶,纸盒上贴着有效日期。工程技术的有效期大约是3年。如果时间到了,你还不更新所有的知识,你的职业生涯很快就要腐蚀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