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道家与道教

一、道、道家与道教

道首先由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所提出,他在仅有5000言的《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可以看出,老子认为自然即是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本原,是世界的最高真理,世上的一切都由道而生。道又是万事万物运行之轨道,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总规律。

道家作为一种思想流派,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由老子在继承古圣先贤之大智慧的基础上系统总结而创立。道家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博大包容,主张清静无为,反对争斗。

而道教区别于道与道家,是我国的一种重要宗教,由东汉张道陵创立。入道者须出五斗米,又称“五斗米道”。道教徒尊称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以其《道德经》为修仙境界的主要经典。他们一般以炼丹画符、服食神药等为手段,以引气养生、修炼成仙为目标。儒释道三家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道教既是以中国本土思想为指导,又是在本土上生长出来的宗教,在中国发挥着特殊作用。其对中国哲学政治学文学、音乐、医药、健康养生都有过较大影响,中国古代的庄子、鬼谷子、诸葛亮、刘伯温等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汉文帝、汉景帝、唐太宗、唐玄宗都曾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摆脱前朝苛政、休息养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史称“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鲁迅先生评价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不读《道德经》就不懂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