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速报事实,慎说原因

3.事实:速报事实,慎说原因

传统思维有三个误区。误区一: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应该先查明情况并妥善处理之后,再向媒体和公众发布,以免造成社会恐慌;误区二:情况还没有完全弄清楚,没法向媒体交代,所以要先“压一压”;误区三:稳定压倒一切,在所谓的大局观、政绩观影响下,不能让单一事件给自己“抹黑”。然而,事实一再证明,如果有关部门“沉默是金”“讳莫如深”,信息不能及时公开,公众和媒体将从其他渠道挖掘被扭曲的信息,造成对相关部门的不信任,以致很难开展善后处置工作。所以,必须摒弃传统思维,扔掉“捂盖子”的幻想。著名的“塔西陀效应”套用到新闻发布工作就是,当地方政府或部门对负面事件保持沉默时,公众就会作最坏的联想:“不说等于有鬼,沉默等于默认。”最终结果必定是:“你不披露,就会被揭露;你不说话,就会被绑架;你不伤筋,就会要动骨。”面对突发事件时,要“速报事实,慎说原因”。就是说,要向媒体和公众发布已经掌握的核心事实,至于原因,则应慎之又慎,切不可信口开河,以免引发舆情的“次生灾害”。因为,每一个重大突发事件之后,原因都是多方面的,需要经过深入调查,而调查一定是需要时间的。一旦草率定性,很可能陷自身于被动。

速报事实,一是要有“抢”的意识。首发权至关重要,时间越快越好,最好控制在半小时以内。抢先发布,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就掌握在自己手里,否则,主动权“旁落”,就会被谣言所支配。

二是要有“核”的程序。“谨慎确定,反复推敲。”发布的一定是要经过核实了的事实,一定要经得起检验和推敲,绝不能“道听途说”。

三是要有“快”的机制。要在建立事件处置机构的同时,建立临时新闻中心,由现场总指挥直接授权,防止因层层汇报,贻误最佳发布时机。

四是要有“好”的人选。现在,很多地方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后,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往往“躲”在幕后,而被迫推上前台的同志又因不熟悉情况,无法圆满完成任务。应由宣传部门搭建平台,由官方指派最熟悉情况而又有一定领导身份的同志“亲自发布”,这样才有可能取得“解渴”“解围”“解困”的引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