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沉着应对,化解尴尬
有人说得好:“只有没有能力的领导,才会祈求一个风平浪静的媒体环境。”新闻发言人要有随时应答各种“刁钻问题”的心理准备和答问技巧。周恩来总理是新闻发布的偶像级人物,有一次,一位外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道:“请问总理阁下,您堂堂中国总理为什么还要用美国的派克钢笔呢?”周总理淡淡一笑回答道:“谈起这支派克钢笔,话就长了,这是一个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他是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这支派克钢笔。”
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沉着应对,化解尴尬,需要高超的技巧和扎实的业务本领。
学会“三个谨防”。谨防官话套话,多“说人话”;谨防敏感字眼,客观陈述事实;谨防仓促上阵,不打无准备之仗。
学会屈尊策略。切忌高高在上、盛气凌人,要放下架子,放低身段,坦率诚实,敢于以“瑕”示人、以“错”示人,不刻意回避矛盾、粉饰缺点。
学会隐喻策略。寓理于事,将自己的倾向、立场和主张蕴含在具体事象之中,善用事实“说话”。
学会他说策略。借用专家学者、第三方、“意见领袖”等权威人士之口,说自己想说的“话”,就能大大增强舆论引导的公信力。
学会抢先策略。抢占先机,先声夺人,首发定调,掌握主动,进而影响舆论走势。
学会感化策略。带着感情“说话”,以情感人,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会把握细节。反复推敲核心事实;提前预测记者提问;精心准备临场回答;永远不说无可奉告。
学会使用桥梁用语。巧妙地从记者设计的问题中跳出来,并转移到介绍自己希望发布的核心事实上来。比如,遇到挑衅或与事实不符的提问,我们可以这样回答:“不,情况并不是你说的那样(表态),请允许我解释一下(桥梁语)……(核心信息)”。
新闻发言人意味着形象、意味着风险、意味着责任,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要讲政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确保新闻发布工作始终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同步同频。
要懂业务。说的每一句话、答的每一个问,都要经得起推敲和检验。既要精准把握政策,又要懂得新闻业务,还要尊重媒体、善待记者。
要知情况。熟悉综合情况,拓展知识宽度,掌握现场情况,避免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问到急处无话说”的窘境。
要会说话。真诚坦率,理性平和,简明朴实,让人愿听、想听、爱听,记得住、传得开。
要敢担当。履职尽责,掌握主动,无私无畏。当然,新闻发言人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要完善相关制度,搭好发布平台,为新闻发言人做好工作创造良好条件、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