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主要依据
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的现实基础和发展方向进行思考,作出的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判断,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坚定的现实基础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从理论依据来说,这一重大判断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运用。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由矛盾构成的,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在任何事物中都存在多种矛盾,但各个矛盾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毛泽东同志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深刻分析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运动发展的状态和趋势,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结论,是我们党实事求是、具有创新活力的重要体现。
从现实基础来说,这一重大判断深深地扎根于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土壤。第一,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生产能力极大增强,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基本摆脱了原来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状况,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高铁运营总里程、高速公路总里程、港口吞吐量等均居世界第一位,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实际情况。第二,在物质文化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再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第三,在落后的社会生产基本解决之后,影响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些客观存在的新问题,决定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历史依据来说,正确地把握主要矛盾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重要经验。革命时期,我们党正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据此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党的八大确定了主要矛盾的变化后,我们动摇了这一正确论断,错误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以致酿成十年“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失误,党和国家为此付出沉痛代价。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为部署党和国家全局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才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历史充分证明,党和国家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同我们是否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