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四大名瓷
景德镇瓷器种类繁多,但以青花、粉彩、颜色釉与玲珑最负盛名,被誉为“景德镇四大名瓷”。四大名瓷各擅胜场:青花之古朴淡雅、意境悠远;粉彩之五颜六色、明丽柔美;色釉之巧夺天工、异彩纷呈;玲珑之灵巧明澈、剔透动人。
⑴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不易磨损的的特点,而且没有铅溶出等弊病。
代表作:《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该瓶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山沐英墓,收藏于南京市博物馆,为国宝级文物,国家文物局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高44.1厘米、口径5.5厘米、腹径28.4厘米、底径13厘米。造型端庄挺秀,腹部绘制“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历史故事,萧何、韩信和艄公的形象绘制得富有个性,并以松、竹、梅、芭蕉、山石为背景,形象生动地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画面之外配有五组纹饰带,整个梅瓶装饰繁缛,纹饰带布局疏密有致,是元末明初青花瓷器中的精粹之作。
⑵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是以粉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粉彩是一种釉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新品种,从康熙晚期创烧,到雍正、乾隆年代,日臻完善,后历朝流行不衰。雍正皇帝对粉彩情有独钟,因此当时的工匠对粉彩瓷的造型、色彩、线条的制作都非常讲究,从而成就了“雍正粉彩”的辉煌。
代表作:《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该宝瓶的瓶体绘制了粉彩八桃两蝠,因桃子象征“长寿”,蝠是“福”的谐音,寓意福寿双全。据考证,这种瓷器乃帝王后妃做寿之用。中国瓷器协会会长、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评价:如此瓷瓶全球存世的只有这件,堪称绝世。
⑶色釉瓷(颜色釉瓷)。色釉瓷有很多种类型:通体一色者称单色釉,多色相间者称花色釉,烧成温度在1200度以上的叫高温颜色釉,1000度以下叫低温颜色釉。颜色釉瓷的制作工艺是在釉料里加上某种氧化金属,经过焙烧以后,就会显现出某种固有的色泽,这就是颜色釉,可以用“万紫千红”来形容。
瓷上色釉,源于商代陶器黄釉。汉末晋初,创青釉瓷器。到唐代,则又创造了以黄、紫、绿为主的三彩,宋代又出现天青釉、粉青釉、红宝釉、紫宝釉和黑釉。到了明清,便有了钧红、祭红、郎窑红、胭脂红、美人醉等名贵色釉。
代表作:《清乾隆茶叶末釉绶带耳葫芦瓶》。该瓶高26厘米,口径3厘米,底径8厘米。直口,短颈,束腰,器身呈葫芦状。腰间弦纹上下各有刻花十二莲瓣。上腹与下腹之间凌空搭起对称绶带型双耳。器身与双耳配合,形成了稳健与飘逸、厚实与空灵的对比。整体看上去,隐隐约约闪现出“吉”字形,又称“大吉”瓶,暗含吉祥寓意。瓶身通体施茶叶末釉,釉面匀净,呈失透状,暗绿釉色中闪烁着黄色光斑,端庄秀丽中不失神秘古雅。
⑷玲珑瓷。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以釉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观。玲珑瓷往往配以青花图案,叫青花玲珑瓷。这种瓷器既有镂雕艺术,又有青花特色,既呈古朴、又显清新,集高超的烧造技艺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充分体现了古代陶瓷艺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主要器物有玲珑炉、玲珑盖碗、玲珑笔架和玲珑香奁等。
代表作:《民国青花玲珑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