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光耀华夏

5.教育科技,光耀华夏

自古以来,江西就十分重视教育。战国时期,孔子的弟子澹台灭明来到江西,在今进贤县的栖贤山设坛讲学,一时求学者络绎不绝,人满为患。东晋时期,庐山成为南方著名的讲学中心,唐以后又置中央直辖的“庐山国学”。到了宋代,在中央政府重文政策的鼓励下,江西教育空前发达,学校如雨后春笋,政府设置学田,保证教育经费来源。各地更常见地方绅众辟馆延师,兴办私学。众多士人学者,行端学博,名重一时,皆归乡授徒。“江右书院冠华夏。”江西是古代书院的起源地,历代书院足有1200余所,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规模、影响,均列全国前茅,迄今保存较完整的仍有85所。其中唐代高安的桂岩书院和德安的东佳书院等是中国最早的聚徒讲学的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首创教育学规制度,名列中国四大书院之首;鹅湖书院创造我国书院学术自由争辩之风;白鹭洲书院人才辈出,历800年读书声不断,现在仍有3000多学生。还有怀玉书院、象山书院、信江书院、紫阳书院和豫章书院等,均在中国书院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书院的兴盛推动了科举的发达。自唐至清,江西考中进士1.05万人,占全国10.67%,文科鼎甲(状元、榜眼、探花)107人,状元48人。江西人任宰相28位、副宰相62位,在二十四史中立传者达500余人。宋代江西曾出现“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一门九进士”的情形。明代常常是一科包揽一甲,或是占据前十名的大多数。明建文二年(1400)和永乐二年(1404)连续两科的三鼎甲均被吉安一府夺得,在中国科举史上空前绝后。当时江西是中央政府的主要人才库,有着“朝士半江西”的说法。江西人不仅会读诗书,而且为学多样,在工业、农业、建筑等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宋元德兴张氏家族将胆水浸铜技术大规模用于生产。明代宋应星著《天工开物》,成为中国科学的巨匠。从汉代开始,江西就是内地重要的造船基地,参与建造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建于北宋的赣州福寿沟,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仍完好畅通。永修雷氏世代为清廷皇家建筑设计师,“样式雷”名扬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