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现实状况的历史性变革,因而有必要进行全面准确的理解。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变化集中在:从“落后”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从“社会生产”转变为“发展”,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美好生活需要”。这些关键词的转变,可以基本反映出新旧表述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也可以反映出新表述的时代特色和全球眼光。
一是要实现从经济增长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转变。在经济学中,增长和发展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增长主要是指经济总量的增加,国民收入的提高,而发展包含的概念则要宽泛许多,包括收入、环境、分配、法治、健康、教育等等。当然,两者是紧密相关的,更高的收入水平往往能带来更高的发展水平。简单地说,增长是手段,发展是目的,但两者并不必然是同步的。同时,保持增长可持续性的问题也越来越重要。在低收入阶段,大部分是成本竞争,环境的标准很难定得太高,但从长期来看,如果环境持续恶化,单纯依靠粗放式发展,那么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会出问题。因此,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完全可以淡化GDP增长目标,从单纯追求经济数字的增长转向追求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是要实现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到平衡充分发展的转变。不平衡不充分不仅表现在落后地区、农村发展不充分,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农村与城市发展不平衡;而且表现在东部发达地区包括一些大城市依然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如高质量的医疗、教育还是稀缺资源,高等级的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刚刚起步,有的城市还存在不少“城中村”。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出现的一系列困难矛盾和风险挑战,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三是要实现从“满足物质文化需要”到“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转变。与物质文化需要相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更广泛。它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需要这些客观“硬需要”的全部内容,还包括其衍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尊严、权利等具有主观色彩的“软需要”。既有的“硬需要”没有消失,并呈现升级态势,人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新生的“软需要”则表现为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对共同富裕,对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都提出了相应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