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脉络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脉络

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贵族与奴隶之间的矛盾,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之前,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左”的错误,上述正确认识未能很好地坚持下去。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进而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概括。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