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历史
景德镇生产陶瓷历史悠久。肇始于汉唐,崛起于宋元,鼎盛于明清,绵延至当代。
⑴初露锋芒—汉到五代
景德镇地区的陶瓷业距今已有1700年历史。史料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此时的陶瓷“自身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同俗粗用”,不远销。
唐代时,景德镇的瓷器已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据志书记载“唐武德中,镇名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
五代时的景德镇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主要产品有青瓷和白瓷,它们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早期较为成熟的瓷器。
⑵强势崛起—宋元时期
北宋时期,真宗赵恒命昌南镇烧造御器,器底书“景德年制”款,因瓷器质地优良,皇帝赐名昌南镇为景德镇,沿用至今。宋室南迁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历史转折点,大量文人雅士、能工巧匠随之移居江南,景德镇由此融汇吸纳天下名窑之良工绝技,博采异地乃至异国文化之精华,兼收并蓄,锐意创新,与时俱进,强势崛起,超越了“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逐步获得在全国制瓷业的优势地位。
宋代以前景德镇都是以白瓷为主,没有什么装饰图案和绘画。在宋代,景德镇瓷器以轻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而著称于世。这种瓷器,胎质细腻、致密、洁白,釉层较厚,釉色莹润青翠,青中闪白,白中透青,近似玻璃透明状,为元、明、清景德镇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元代是景德镇陶瓷的创新时期。景德镇成功烧造了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转向彩瓷的新时代。景德镇的制瓷工艺发生划时代的进步。由单一的瓷石到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减少了瓷器的变形率,增强了瓷器的硬度,提高了白度和透明度。朝廷在景德镇设立了专门烧造官府用瓷的全国唯一的瓷业行政管理机构—“浮梁瓷局”,专门对景德镇制瓷业实行管理,成为延续了630余年的中国皇家瓷厂的开端,为景德镇成为全国瓷业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⑶步入巅峰—明清时期
明洪武二年(1369)朝廷在景德镇设御器厂,专门烧造宫廷、皇家用瓷,清顺治十一年(1654)改称为御窑厂,景德镇继续成为明清两朝皇家瓷厂所在地。御窑厂一枝独秀,成为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湛的官办瓷厂。
明代,景德镇真正成为“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除了继承前代技术并加以发扬光大的重要烧造方面外,景德镇明代还消化和吸收了各大日益没落的著名窑场的优秀技艺并广采博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拘一格,烧造出许多新的品种、新的装饰,真正是“开创了一代未有之奇”,造就了明代景德镇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
清代前期的景德镇陶瓷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无论是产品造型、装饰技法还是装饰题材、装饰风格,都达到了“参古之世,运以新意,佣诸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尤各极其胜”的极度繁荣境界,制瓷技术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景德镇瓷业在康雍乾时期达到巅峰。这不仅是因为当时国家稳定、经济复苏、皇帝重视,还因为有一位著名的督陶官—唐英。从乾隆中期开始,景德镇瓷业开始走下坡路,到晚清日趋衰落,道光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景德镇瓷业一直处于萧条状态。
⑷瓷脉相传—现当代时期
民国时期“珠山八友”,其主要代表人物为王大凡、王琦、汪野亭、何许人、邓碧珊、刘雨岑、毕伯涛、程意亭等,以传统书画用笔技法,将诗、书、画、印融入陶瓷粉彩瓷画中,并改革粉彩工艺,出现落地新粉彩并成为当时陈设瓷的主流,盛极一时。新中国成立后,在原有的小作坊基础上重新组建成立了建国、人民、新华、宇宙、东风、艺术、光明、红星、红旗、为民等大型瓷厂,人们习惯性地称之为“十大瓷厂”。陶瓷产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从过去皇家用瓷和工艺瓷生产,已发展成为日用瓷、工艺美术瓷、建筑瓷、卫生瓷、工业用瓷、电子陶瓷、特种陶瓷和高技术陶瓷等多门类的瓷业生产。改革开放以后,陶瓷生产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发明和创造了色釉彩、综合彩、现代陶艺、现代青花、釉中彩等不少新彩类、新形式、新技法以及新工艺、新材料,传统陶瓷艺术焕发青春。当代中国优秀的陶瓷艺术家大多都来到景德镇,他们为陶瓷艺术和陶瓷工艺贡献了毕生的精力。目前在世的陶瓷大师有王锡良(代表作:《黄山四千仞》粉彩瓷板画)、张松茂(代表作:《三顾茅庐》粉彩瓷板画)、刘远长(代表作:《福寿富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