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学,博大精深
儒释道三家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历史上三家相互融合、相互渗透,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江西自汉以后,尤其是唐宋时期,儒释道三家多有在此开宗立派,成为儒学的中兴之地、禅宗的定型之地、道教的发祥之地。从儒学来说,宋明时期,儒学在江西开始了融合创造的过程。此时江西大哲继起,理学肇兴,儒家思想哲学化进程得以完成。婺源人朱熹是中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集历代学术思想之大成,形成儒学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朱子理学,受到朝廷的推崇,被钦定为官方的正统哲学思想,构成中国宋末至清代600余年间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理论。从佛教来说,东汉末年佛教传入江西,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有了较大发展,庐山逐渐成为了南方佛学研究和活动的中心。东晋高僧慧远在此创建东林寺,结成白莲社,开创了中国佛教弥陀净土信仰。到唐代时,江西佛教已是极盛,所以才有“求官到长安、求佛到江西”的说法。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作为最具中国特色,也是中国最大的佛教宗派的禅宗,其兴盛发展与江西密不可分,台湾星云法师认为有资格称“禅都”的唯有江西。禅宗初祖为菩提达摩,历经五代至六祖慧能之后“一花开五叶”,进入了“分灯禅”时代,开衍出了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大宗派,其中沩仰、临济、曹洞三宗,以及从临济开衍的黄龙、杨岐两派都是直接在江西开宗立派的,即使如云门宗、法眼宗,追根溯源也是出自禅宗七祖青原行思的法系之下。六祖慧能的再传弟子马祖道一长期在江西弘法,最后归葬于靖安宝峰寺。禅宗历史上最大的两大改革都是在江西完成的。正是自马祖及其弟子百丈怀海开始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寺院体系和禅门规式,也就是通常说的“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从硬件和软件方面确保了佛教的庄严性、崇高性、权威性,使其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所谓“走江湖”,即是说,不到江西和湖南,就难以学成大佛。从道教来说,教派叠起,源远流长。汉代张道陵、张盛在鹰潭龙虎山开创天师道,这里成为道教祖庭。晋代许逊(许真君)是净明道祖师、治水专家,百姓建万寿宫祭祀。明代时,江右商帮兴盛,每至一地,都不忘新建万寿宫作为江西会馆,使得万寿宫遍布全国乃至东南亚,几乎成了江西象征。而这一座座已毁或至今仍然屹立的万寿宫,也昭示了江西商人曾经创造的辉煌。此外,江西还有开创于东吴时的清江灵宝派,奉葛玄为始祖,樟树阁皂山、铅山葛仙山和众人争相食用的葛根、葛粉、葛汁即为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