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文化上的优势就无法实现“高于生活”的目标

没有文化上的优势就无法实现“高于生活”的目标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气象万千,包罗万象。创作的题材无比丰富,无论是一条大江还是一条小溪甚至一滴水,都可以是作家表现的对象,无论是哪一种题材,都能找到一定范围的读者。关键的问题是,作家还能不能在文化上代表一个时代的高度,在思想上能不能体现出特殊的深度,在观察上能不能表现出职业的敏锐,在艺术上能否展现出专业的魅力?创作所表达出的观念、思想,抒发出的情感,对于“千百万”读者,这些已经在专业上自有一套,审美上严重分化的“千百万”,如何产生集中,或者说更广泛的吸引力?当我们用“分众化”来概括今天的审美潮流的时候,似乎也为我们的作品影响力受限找到了一点可慰藉甚至心安理得的理由。

我以为,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强调生活对作家创作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强调作家对生活的认识能力,把握能力,概括能力,表现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社会公众国际往来的见多识广,人们对文化生活的多方面要求,人们审美观念、审美要求的分化,同时,也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网络通信的日新月异,专业分工的不断细化,各个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的专业化程度急速提高,作家了解、认识生活,把握生活,表现生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太多的难题。没有文化的充分准备,想要表现出某一领域的生活,都会变成一个难题。2018年是纪念徐迟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40周年,我们纪念这部作品,更应该从中寻找启示。新时期之初,“知识就是力量”是全社会认知的口号。当一个作家去写一个数学家的时候,集中去写他在学术上苦苦追求,把生命奉献给自己的事业,印合了一种时代的呼声。历史发展到今天,如果我再去写一个科学家,想要在自己的作品中写比新闻报道更丰富、更具吸引力、感染力的内容,单纯的道义歌赞已不能满足读者的要求,如果一个作家可以理解到专业领域的深层次内涵,可以把科学精神贯注其中,甚至可以用专业的口吻去讨论专业的问题,又能使深奥的专业知识因此大众化,社会化,文学化,那可能才可以写出具有当代气魄的作品来。

我们对一个时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同样需要通过学习、理解、掌握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种种理论。我们提倡向柳青、赵树理、路遥学习,学习他们深入生活的坚持和诚意,其实,他们都是自己时代时事政治的学习者,最后也成了生动的解释者,而且还具有超越时事的能力,从中更体现一个作家的自觉担当。根据厚夫的《路遥传》里的记述,路遥为创作长篇小说的阅读准备几乎是“学术”式的。为了掌握长篇小说的创作规律和艺术特点,他集中阅读了上百部中外长篇小说,分析它们的主题,研究它们的结构,其中《红楼梦》读了三遍,《创业史》读了七遍。通过集中阅读,他明白了长篇小说是结构的艺术,真切体会到创作长篇小说“要求作家既敢恣意汪洋又能绵针密线,以使作品最终借助一砖一瓦而造成磅礴之势”。为了让笔下描写的生活能够入情入理,他同时阅读了大量社科著作,甚至包括工农商科、林牧财税等领域书籍。为了让自己塑造的小人物能够真正融入大时代,体现时代精神,他找来近十年内从中央到省到地区一级的报纸合订本,逐年逐月逐日逐页地翻阅。最终,这种“非文学”的阅读让他达到了“任何时候,我都能很快查找到某日某月世界、中国、一个省、一个地区发生了什么”。正是这种从中外小说到百科读物再到各类时事报纸的阅读,为他做一个时代“记录官”的创作理想打下了文学的、文化的、知识的坚实基础。

现实题材不是题材越大越好,关键是小中能不能见大,大中能不能保持鲜活。源于生活本身就很难做到,高于生活更难做好。如何实现,如何突破,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需要我们在理论上深入思考,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去做出精彩回答。

原载于《中国政协》201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