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小说+反思小说:从直面精神世界的伤痛到理性的历史反思
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分子被卷入政治斗争和上山下乡运动,精神和肉体上受尽折磨,终于在1978年他们迎来了改革开放,迎来了生命中的春天。他们重新登上文坛,抒发过去十年间的精神痛苦,吐露自己内心世界的压抑,直面精神层次的伤痛。1977年,刘心武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反映了文革对青少年精神信仰的扭曲,成为“伤痕文学”的滥觞;1978年,卢新华发表短篇小说《伤痕》,正式掀起了“伤痕文学”的创作思潮,由此文坛涌起了以揭露“文革”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倾吐“精神救赎”呼声为主题的文学思潮。尽管这一时期的“伤痕小说”在艺术价值上稍有欠缺,基本采用了“十七年文学”时期常用的创作技法,但是“伤痕小说”却有积极重要的思想启蒙意义和文学史意义,因为从这一思潮开始,文学创作开始真正由“假大空”走向直面现实、反映现实,中国文学真正开始向文学本体回归。
经过“伤痕文学”的思想启蒙,到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全国蔓延,经济百废待兴,文化走向繁荣,不堪回首的“文革”逐渐远去,以王蒙、张贤亮、谌容、梁晓声等为代表的作家们开始从“文革”的精神苦痛中沉静下来,以严肃、冷静、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审视历史,反映不同人物在历史中的命运变迁,文学创作也从直面文革苦难转向理性的历史反思,反思小说的潮流逐渐兴起。与“伤痕文学”相比,“反思小说”的创作维度更加开阔,有以国家干部的视角反思国家命运的《蝴蝶》《布礼》等作品;也有反思知识分子在历史大变革中命运沉浮的《人到中年》《蹉跎岁月》等作品;同样有人性情感与历史现实对立冲突的《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芙蓉镇》等作品。在“反思小说”思潮中,作家们不但在书写内容上反思历史现实,也在创作技巧上积极创新,这一时期作家们已经开始尝试西方现代派手法,解构历史,深入人物内心,拉近历史与人物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