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写实”的替代与“晚生代”的过渡
1988到1989年,王晓明、陈思和在《上海文论》主持“重写文学史”专栏,共出9期,发表16篇文章,对现当代一些经典作家作品进行重新解读。这个栏目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领域引起持续的反响,深刻影响了9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写作。这种知识话语对学科的重建,特别是对文学史的重建,本身就是重估价值也重建价值的基础性工作,它表明当代知识话语正处于深刻的变异中。
显然,文学创作方面对现实与历史的重写要更为敏锐也更加彻底,代表人物是王朔。80年代后期,王朔的一系列作品,如《顽主》《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浮出海面》《玩的就是心跳》《千万不要把我当人》《动物凶猛》等,对当代价值的怀疑与嘲讽颇有能量。他的小说人物都有一种抗拒思想意识整合的能力,怀疑主义是王朔赋予人物的基本性格功能,信仰和神圣性的事物在王朔的作品里经常遭到亵渎。王朔撕去了正统的神圣面纱,把它们降低为插科打诨的原材料,给当代无处皈依的心理情绪提示了亵渎的满足。
“寻根文学”试图以集体的形式站到时代前列,然而,时代已经无法建构起“集体想象”,不管是知青一代还是寻根一代都无法形成自己的时代理念。在“寻根文学”式微的地方,“新写实主义”开始了他的历史起点:放弃建构时代理念的冲动,不再寻求集体的共同性,而是回到生活事实。在这一意义上,“新写实主义”并不仅仅是“反寻根”,从这里甚至背离了“新时期”的路线,并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现实主义的基础。“新写实主义”约简“集体想象”的做法,确立回到生活事实中去的态度,也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使然。“新写实”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有方方《风景》《日落》,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刘震云《一地鸡毛》《塔铺》,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李锐《厚土》,范小青《杨湾故事》《顾氏传人》等。
1992年以后,中国再次掀起经济改革热潮,一批直接表现当下现实的作家应运而生,他们在表现个人的直接感觉方面,在对中国走向市场经济所发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方面,在表现新的感觉方式和新的叙事风格方面,显示了崭新的活力。中国大陆文坛围绕后起的这一创作群体又有一番热闹的命名。“新状态”“新表象”“晚生代”“新生代”“六十年代出身群落”“女性主义”“新生存主义”等等,一度都被用来描述这一群体。就我而言,认为用“晚生代”描述这个群体似乎更有历史的和理论的内涵。“晚生代”主要是指何顿、述平、张昱、邱华栋、罗望子、刁斗、毕飞宇、李洱、鲁羊、朱文、韩东、东西、李冯等人。后来加上年龄更大些的熊正良和鬼子。
这个时期还应提到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历史小说。关于“历史小说”这一概念显然还存在一些容易引起歧义的表述。有研究者把某些讲述历史故事的先锋小说或重新叙述近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称为“新历史小说”,亦即以虚构手法重新讲述现代正统历史的小说,包含着对红色经典历史的反思。这种归纳不难把握,但范围很难定夺。另有表现中国传统历史或近现代历史的小说,这类小说以史实为依据,至少是声称以一定史实为依据,以现实主义精神为宗旨来叙述历史。显然,这类“历史小说”依据史书典籍记载的人物和故事,也尽情地发挥虚构的艺术功能。不管其创作如何发挥想象或进行虚构加工,它最基本的人物和事件都有一定程度的历史母本。
自80年代以来,当代的历史小说创作就十分兴盛;90年代以来,历史小说就显示出它在公众阅读中的影响力。如姚雪垠、徐兴业、凌力、二月河、唐浩明等人的创作,揭示了当代宏大丰富的历史想象空间。特别是这些作品有不少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构建了当代叹为观止的“盛世豪景”,然而,后现代消费历史的娱乐愿望也从各种场景涌溢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