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并包——“现代现实主义”文体继续完善

(一)兼容并包——“现代现实主义”文体继续完善

90年代较有影响的长篇小说,除了王火的《战争和人》、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基本上是十七年革命现实主义的翻版之外,其他以现实主义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作品大都对80年代“现代现实主义”文体有所发展,这些作品在80年代形式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吸纳“先锋文学”的实验成果为我所用,加大了对文体创新的力度,使“现代现实主义”成为9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领域一种相对成熟的艺术形态。

1.史诗型。王蒙的“季节”系列(《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和《狂欢的季节》),阎连科的《日光流年》,陈忠实的《白鹿原》,张炜的《家族》,张洁的《无字》是这类小说的代表作。

这一时期文坛出现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史诗性作品的骤然减少,作家们对史诗性的追求也不再表现得那样强烈。即便我们列举的这些具有史诗特征的作品,也有许多只是徒具“史诗”的框架,实则却偷换了“史诗”的内涵,或者说更趋向于对“史诗”外延的拓展。当然,这并不是说史诗性作品的质量下降了,相反,与80年代的革命现实主义史诗和现代现实主义史诗型作品相比,它们的艺术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白鹿原》这样一部极其厚重的经典史诗作品的出现更是给文坛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2.生存写实型。这类小说的代表作有:王安忆的《纪实与虚构》《长恨歌》,贾平凹的《废都》《高老庄》,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等。

3.心理写实型。铁凝的《大浴女》,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陈染的《私人生活》等是其中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