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小说:向古而生的精神重建

寻根小说:向古而生的精神重建

80年代中后期,反思小说的热潮逐渐退去,随着西方文化的进一步引入,世界文学“寻根”潮流涌入中国,加之这一时期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的变革,作家们开始寻求重建自身精神世界的方法,由此诞生了一个新的文学潮流——寻根小说。

这一文学思潮的代表作家有韩少功、阿城、张炜、莫言、贾平凹等人,这些作家大多在“文革”时期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时光,是动荡年代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在改革开放以后,他们登上文坛,受到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意图摆脱“十七年文学”和“文革”遗风对其文学创作的束缚,意图寻求一种属于他们这一代人的文化语态。但是这一时期社会上并未形成稳固的都市文化形态和现代精神,而他们有的来自农村,有的经历过上山下乡,因此他们将目光转向了历史深处。他们或是从美学意义上去展现风格奇绝的民族文化形态,表现出一种原始崇拜的精神信仰,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韩少功的《爸爸爸》;或是以现代意识审视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寻找激发生命源泉的能量,例如贾平凹的《商州》《浮躁》;或是批判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传统文化形态,对比现代文明中人类的精神危机,例如刘心武的《钟鼓楼》、陆文夫的《美食家》。

从文学表现技巧上来看,寻根小说作家充分打通了世界文学创作潮流与本民族文学传统之间的壁垒,他们勇于借鉴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荒诞派等艺术流派的创作技法,积极探索挖掘本民族文化心理和精神内核,使新时期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