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现实主义”文体的复归
2025年08月10日
(一)“革命现实主义”文体的复归
作为传统现实主义的一个分支形态,“革命现实主义”曾经在十七年文学中占有不容挑战的地位,并一度被尊奉为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的唯一形态。进入新时期之后,虽然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但许多作家还是因为自身写作思维惯式的影响,或者因为对于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基本方向缺乏正确的理解,其创作并没有回到真正的批判现实主义(即传统现实主义)方向上。所以,这种现实主义的回归,也仅仅只是回到了十七年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当中而已。姚雪垠的《李自成》、刘斯奋的《白门柳》、徐兴业的《金瓯缺》、凌力的《少年天子》、刘白羽的《第二个太阳》、魏巍的《东方》、李凖的《黄河东流去》等作品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范本。单从文体上来讲,它们都不约而同地具备了革命现实主义文体的基本质素。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叙述角度,宏阔的结构方式,注重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以反映生活的真实程度与否作为创作的最高标准,顺时序的叙述方法,故事情节的戏剧性与人物关系的错综纠合等等。其中《李自成》和《少年天子》在文体上出现了一些可圈可点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