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现实主义”文体的创化
现代现实主义文体是相对于传统现实主义文体而言的,它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努力吸收并融合以往现实主义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其他文体的写作手法,经过作家个体或群体的探索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创新性的现实主义文体,我们把它称之为“现代现实主义”。
如上所述,新时期以来,拨乱反正,真理标准大讨论之后,国家各项工作开始逐步走入正轨,文学界也重新开始活跃起来,除了以《李自成》《少年天子》为代表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品之外,文坛上还相继出现了一批反映民族历史和改革现实题材的长篇小说作品。这些以现实主义为依托的长篇小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现代现实主义的某些共同态势:题材选择上,着重对社会现实和时代情绪的书写;艺术结构上,力求与传统现实主义(尤其是革命现实主义)划清界限,表现出各具特色的结构探索模式;叙述方法上,更倾向于感觉化心理化的内敛式叙述和想象性叙事;修辞表现手法上,注重隐喻象征式的立体呈现;语言上,打破语言的外在连续性,强化其跳跃性和蕴藉性。现代现实主义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特征,是在当时的文学语境中对传统现实主义的有力反驳,尽管这种反拨并不彻底,甚至还明显地残留着传统现实主义的某些弊病,但总的来看,它仍然不失为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创作的一次里程碑式的革新。
纵观这一时期的现代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作品,可以从文体的角度进一步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史诗型长篇小说。古华的《芙蓉镇》,张炜的《古船》,柯云路的《新星》《夜与昼》和《衰与荣》,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是这类小说的代表作品。
2.心理写实型长篇小说。这类小说的代表作品有:铁凝的《玫瑰门》,戴厚英的《人啊,人!》,王安忆的《69届初中生》,陆天明的《桑那高地的太阳》,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等。
3.社会写实型长篇小说。张洁的《沉重的翅膀》,贾平凹的《浮躁》,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刘心武的《钟鼓楼》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这种类型的小说样式,在真实再现和揭示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反映时代变化在普通人内心中激起的波澜的同时,也逐步探索和形成了适应于其表现内容的文体形式规范。那便是:继承传统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借鉴五四以来“问题小说”的艺术经验,以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众多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力求通过平实客观的语言形态截取生活的某一个侧面铺展开来,以审美的眼光深入生活的本质,去探求城市和乡村在改革大潮冲击下的思想驿动和心理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