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文体的初始尝试
新时期文学对于西方现代手法的引进和吸收,始于诗歌领域。早在“文革”后期,许多知青作家的“地下诗歌”创作就开始显示出了一定的现代主义特征。而小说创作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领域,在最初的几年中,虽然也不同程度地借鉴了现代主义的某些创作观念,但基本上停留在“为用”而不是“为体”的阶段。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80年代中期才有所改变,以王蒙的《活动变人形》和张抗抗的《隐形伴侣》为标志,现代主义手法方才全面介入到长篇小说创作中来。这之后,张承志的《金牧场》和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在文体探索方面也表现出强烈的现代主义倾向。可以说,这几部长篇小说代表了现代主义文体实践的早期成就。
综观这四部小说,主要有以下文体特征。
1.现象叙事和心理叙事的并置与转换。在现代派小说中,为了能够使人物的内心世界得到充分自由的展现,更好地深入人性的幽微之处,作家们大都使用了两种相互交错的叙事策略:一种是现象叙述,一种是心理叙事。也就是说,在传统的客观叙事之外,又将内视角的心理叙事摆在了相对突出的位置,这样做,就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客观叙事造成的人物与文本相隔离的危机,使文本中的人物和作者处于平等的位置,共同促进叙事的完成。
2.散点放射型的结构方式。传统现实主义焦点透视的结构方式,虽然有助于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的塑造,但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时却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乃至无能为力。现代派小说勇敢地对这一陈旧的结构模式发起了挑战,形成一种全新的散点放射型结构。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线索,不同的对象出发,为其展示“人类本体”的精神境遇作一立体的重塑。
3.多种现代主义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和极富特色的语言形态。四部作品对西方各种较为成熟的现代主义表现手法都有所借鉴,在不同的作品中又各有所长。《活动变人形》不仅根据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结构全篇,而且借助夸张、变形、反讽等手段充分凸显人物的精神本质。《红高粱家族》则通过童年的感知化叙述对生活进行夸张变形式处理,将具有神秘魔幻色彩的意象作为对人性或民族灵魂挖掘的一种隐喻性暗示。此外《隐形伴侣》对潜意识、无意识和精神分析学的运用,《金牧场》多重象征意味的表达都可以说是对于现代主义艺术手法的一种全面、深入的实践。
总之,新时期前十年的作家在长篇小说文体探索的过程中,既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徘徊阶段,又有锐意进取、敢为天下先的开创精神。他们在延续以往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不忘作家神圣的职责和义务,充分借鉴、吸收当今先进的文学理念为我所用,创造了许多本土化、民族化、现代化的文学体式。尽管在打开国门,放眼世界的征途中,由于中西文化的长期分离以及作家思维观念的局限,这种借鉴和吸收还显得有些幼稚和生涩,甚至存在某些盲目化的倾向。然而,这毕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而且,客观地来讲,某些作品也的确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文体高度,进而为9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的文体实验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