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的文学现状:繁荣与沉寂

新世纪的文学现状:繁荣与沉寂

新世纪以后,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文学创作也进入了一个大爆炸的年代,80后、90后作家相继登上文坛,文坛上数代作家济济一堂,争奇斗艳,创作阵容和文本数量极其庞大,呈现出一片繁荣的状态。而莫言斩获诺贝尔文学奖,刘慈欣斩获雨果奖,都反映着中国文学的世界影响力逐渐增大,新时期文学发展依旧在路上。而在个性化写作、流行潮流更迭迅速的当下,很难再有一个文学思潮可以席卷文坛,独树一帜,因此已经很难再将作家们进行派系和思潮上归类,尽管如今文坛兴起了作家的代际划分,但是这种划分本质上并非是从其文学创作风格的统一性上出发,而仅仅是从年龄上,因此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

然而在文坛繁花似锦的今天,其潜在的问题也无可争议,那就是文学经典性的缺失。随着流行文化的兴起和传媒技术手段的创新,文学作品慢慢成为一种文化消费品,在文化场域中逐渐边缘化。尽管张炜、莫言、贾平凹、苏童、余华等作家依旧创作力丰厚,佳作频出,但是带有文学经典性的作品却极少,而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一批80后畅销作家登上文坛以后,文学逐渐市场化,追求商业成功逐渐成为主流。同样,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让文学殿堂的门槛大幅度降低,网络小说的诞生让文学创作呈现一种泥沙俱下的形态,追风逐利的快餐式文学作品不断涌现。在市场化的运行机制下,这些作品占据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并且可以轻易地取得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但是这些作品作为一种流行品,很快就淹没在文化大潮中,很难对社会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另外,市场化提升了文学的商业价值,却也让文学在一些重要的场域逐渐沉寂,文学的现实关怀和思辨意义逐渐缺失,反映现实人生,叩问灵魂,给予现代人精神慰藉的作品逐渐缺失,文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也逐步削弱,这也是新世纪以后文学创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