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以来
当新世纪的钟声敲响的时候,中国的小说界也迎来了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阶段。从这一时期的总体创作态势而言,作家们的主要创作精力依然放在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已经占据了小说界中心位置的长篇小说创作领域。而且,伴随着文学的市场化运作和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加入阅读长篇小说的行列中来,这也在客观上刺激了长篇小说的写作。但新世纪长篇小说的艺术质量却未必尽如人意,最起码,从文体的角度来看,似乎没有能够重现20世纪90年代那样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局面,作家们好像不约而同地失去了在长篇小说文体方面进行努力的热情。
当然,与90年代相比,新世纪以来,虽然小说文体上的创新乏善可陈,但这却并不意味着缺少能够称得上“优秀”的小说作品。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文体的创新与否只是我们考察长篇小说创作的某一个侧面。就新世纪的长篇小说创作而言,文体的创新精神不足与小说精品的并不匮乏,似乎构成了一个充满悖论的现象。这或许是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文体创造期之后,一个自然的创作调整期的出现。事实上,即使是在文体的创新方面,也并不是说这一时期的小说家们就没有做出相应的努力。客观公允地说,在小说的文体上,我们还是能够看到一些明显变化的。这其中一个最为鲜明的特征就是,许多作家又重新从五四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料,在既往长篇小说创作的艺术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希图探寻更适合于本土文学发展的文体形式。可以说,这一创作的良好初衷,在这样一个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还是值得鼓励和肯定的。问题的关键在于,除了极少量作品之外,大多数小说却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即使有稍许亮色,也被文本整体性的止步不前而掩盖。甚至有一些作品,在文体的创新上存在着明显的倒退趋势,即倒退到十七年文学或者五四文学的窠臼中而不自知。一个重要的现象表征就是,秉承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作品在这个时期有了明显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