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现实主义传统也有现代主义传统

既有现实主义传统也有现代主义传统

现实主义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传统,这是毫无疑问的。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就与现实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0世纪初,中国的文学完全不能适应社会的急速发展,一批思想者要建立起以白话文为基础的新文学,打的就是要紧贴现实的旗号。陈独秀提出:“吾国文艺犹在古典主义理想主义时代,今后当趋向写实主义。”在启蒙思想的引导下,“五四”新文学开创出反映社会人生、改造国民精神的现实主义文学新传统。现实主义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潮,有高潮,有低谷;有收获,也有挫折。但无论如何,现实主义始终处在变化发展之中。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真实而又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现代革命的进程,奠定了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核心位置。

20世纪80年代对于现实主义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现代文学就是在现实主义精神的指引下诞生的,至今仍在小说创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除了现实主义以外,我们还要看到现代主义对小说创作越来越强大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随着现实主义成为主潮,因为各种原因,现实主义也被狭窄化、意识形态化、工具化,甚至在一定时期内,它约束了文学的自由想象。这也正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文学现状,因此当时寻求文学突破的主要思路仍然是从现实主义入手。这一思路又朝着两个方向进行:一是为现实主义正名,恢复现实主义的本来面目;二是以反现实主义的姿态另辟蹊径。后者带来了80年代的先锋文学思潮。先锋文学思潮的思想资源基本上是西方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对当代文学的冲击非常大,尤其是年轻一代的作家,几乎都是从模仿和学习西方现代派文学开始写作的。但反现实的结果并非否定和抛弃现实主义,而是拓宽现实主义的表现空间。80年代的先锋文学实践,其先锋性是有具体所指的。余华、马原、格非、残雪等这些年轻的实践者完全以一种反叛的姿态进行小说写作,他们反叛的对象非常明确,那就是当时正统的、已成为人们习惯性阅读期待的所谓现实主义叙述的小说。他们反叛的武器同样也很明确,那就是西方现代派文学。毫无疑问,当年他们的小说给人们带来陌生感和新鲜感,尽管今天我们对这种陌生感和新鲜感已经习以为常,但当年这种陌生感和新鲜感不亚于给文坛扔下一颗重型炸弹,因为在这种陌生感和新鲜感的背后是小说观的颠覆性改变,新的小说观仿佛为小说打开了另一扇窗户,让人们看到了与过去不一样的文学空间。当然,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文学试验只是小范围的,客观地说,那些当时给人们带来陌生感的作品并不见得都是经典之作,也许这些作品因为开创性的意义而成为文学史上必谈的作品,但它们在艺术上的幼稚和不足也是被公认的。然而不能否认它们从此起到了无可挽回的“破坏”作用,即对现实主义大一统的文学格局的彻底破坏,或者说,它打破了传统写实模式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垄断地位,终结了一个被政治权威控制着的小说时代,中国的小说创作,从此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80年代的先锋文学作为一次潮流已经过去,如今现代主义也不再具有先锋性,而是成为作家们的家常便饭。但先锋文学潮流的影响至今未消失,因为先锋文学的实践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传统,这就是现代主义文学传统,这一新的传统也融入到我们的文学之中。比方,被作为先锋文学的一些显著标志,如意识流、时空错位、零度情感叙述、叙事的圈套,等等,在90年代以后逐渐成为一种正常的写作技巧被作家们广泛运用,现实主义叙述同样并不拒绝这些先锋文学的标志,相反,因为这些技巧的注入,现实主义叙述的空间反而变得更加开阔。现在我们的现实主义完全不是过去那种单一的写实性的现实主义,而是一种开放型的现实主义,能够很自如地与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衔接到一起。现代主义也不再把现实主义当成对立面来对抗了,那些先锋小说家也知道如何借用现实主义的长处和优势了。也就是说,无论是在现实主义作家笔下,还是在现代主义作家笔下,我们都能感受到现代主义传统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