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与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改革开放与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路英勇

现实主义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艺术精神、创作原则与创作方法,主张创作主体将“现实”作为最重要的表现对象,以冷静、理性的视角客观观察现实,用艺术的真实性干预现实,重视对社会问题的表达与思考,努力追求历史与生活的“真”。随着文学创作实践的发展,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逐渐衍生出众多繁复的名目,挥舞着现实主义大旗的各种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竞相喷涌、蓬勃生长,使现实主义呈现出一种“泛化”倾向,现实主义的内涵也得到了持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文学,已走过了40年的风雨历程。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拨乱反正,纠正之前的错误观念、主张给文学带来的损害,对现实主义理论的再认识、再讨论获得了重视。40年来,在现实主义的探索道路上,“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新写实小说”“现实主义冲击波”等文艺思潮、现象接连发生,表现了对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不同阶段特点的认识,对文艺创作方法、理念的革新与创造追求。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文学的一大壮举便是对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重新思考、审视,进而对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予以理性复归,并在创作实践上不断发扬了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和文学精神。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伤痕文学”在思想解放运动下异军突起,首先身体力行地为文学恢复和弘扬现实主义优良传统、走回健康发展的道路做出了尝试。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文学、思想还处于从相对封闭向开放、活跃状态过渡的阶段,此时“伤痕文学”对现实主义的回归主要指的是对批判现实主义的激活。这些作品着重表现知青、知识分子、干部在“文革”期间的悲惨遭遇,以中心人物的生活道路,连接当代中国的重要社会政治事件,牵动人们的喜怒哀乐,表现出现实主义的强大力量。随后问世的“反思文学”,是对“伤痕文学”在历史反思层面的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反思文学”笔下的“现实”,不仅描绘了普通民众所遭受的历史创伤与苦难生活,更进一步反思、挖掘这些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悲剧背后的原因,并毫不避讳地对历史做出客观严肃的是非评价与经验总结,寻找新时代里自己的位置、责任与使命。

改革时代、转型时期必然伴随着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改革文学”应运而生。它以直面现实的创作取向,揭示改革过程的艰辛,勇于指出阻碍现代化建设的重重社会、思想问题,表现改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全方位的变化。“改革文学”更注重作品的现实意义、社会效应,因此多数作品在艺术上显得不够成熟。不过,不可否认“改革文学”天然携带的强烈的问题意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时代的变迁给文学造成了重大冲击,许多文艺创作者逐渐意识到旧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进步、大众审美意识的需要。19世纪20年代,司汤达就在《拉辛与莎士比亚》中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进行阐释与讨论,强调一切伟大的作家都应该表现自己的时代,文学的发展必须适应时代的变革。现实主义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文艺探索应该遵循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对适合时代需要的内容、理念进行自然的扬弃,对现实主义的内涵进行不断深化、扩展。当意识流、表现主义、结构主义、象征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符号学、接受美学、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大批西方文艺思潮与文艺流派被引入,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开始借鉴、吸收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王蒙首先在小说创作中对现实主义进行修正与改造,自觉地与过去单调的叙事模式告别。他的一系列作品,运用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以意识的流动、时空的错乱来展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跳跃变幻,呈现出了“求新求变”的艺术追求。相比西方现代派小说的疯狂、荒诞,王蒙这一阶段的小说创作更尊重主人公行为的内在逻辑,是在现实主义基础之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融合尝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强烈关注现实(并非重大题材、热点问题)、忠实记录“原生态”的琐碎庸常生活姿态的“新写实小说”颠覆“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一现实主义经典原则,通过对家庭、孩子、单位、婚姻这些凡人琐事的叙写,对普通人的烦恼、欲望、孤独加以刻画。它对现实的描写不进行理念性修饰,不附加价值提升,并吸收了现代派某些变形手法,呈现出与传统现实主义相异的艺术追求,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深化与发展现实主义的探索。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社会大众文化兴起,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思潮袭来,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再次受到质疑与批判甚至污名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谈歌、刘醒龙、关仁山、何申等作家创作了一系列以“现实主义”为方法,表现当前城乡现实生活和经济生活为核心的重大社会矛盾的长篇小说。这些作品直视经济变革时期的独特社会风貌,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问世之后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被评论界称为“现实主义冲击波”。

追溯历史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在对现实主义的回归、拓展过程中经历了一次新生。事实证明,虽然现实主义在文坛的地位时起时伏,但它依旧凭借着巨大的惯性一以贯之地穿行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中,充盈在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各个时空,顽强地肩负着“反映现实”的历史使命,不屈不挠、不遗余力地探索、深化现实主义的内涵。可以说,现实主义精神一直在生生不息地有力搏动着,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相伴前行、共同发展。

面对现实主义的未来路向问题,我们可以从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语境中汲取经验教训,寻找可能的答案。一方面,我们要呼唤深刻的现实主义,对民族、时代的典型精神冲突和价值追求进行深入挖掘,争取一系列优秀“改革开放史诗级”作品的早日出现。在这里,追求深刻的现实主义意味着反对对现实生活、社会问题缺乏审美价值的简单描摹,抵制对现实阴暗、怪诞、粗鄙、庸俗面的大肆渲染,警惕市面上假托现实主义精神实则价值观空洞乏味的现实主义题材化现象。另一方面,现实主义不是“限”实主义,对创作方法、文艺主张的坚守并不意味着对创新的限制,文学艺术的表现技巧必须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满足读者已经变化了的期待视野与审美需要,一味地故步自封只会逐渐落后于时代潮流甚至被淘汰。在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现实主义作品应在坚持扎根现实土壤,为时代、社会、人民发出强音的同时,继续主动吸收、兼容众多现代主义的美学原则、表现技巧,积极、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文化视角,丰富、更新自身文化内涵以适应时代需要,不断勘探现实主义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