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谁会凭栏意——面对“谣言”四起

2.无言谁会凭栏意——面对“谣言”四起

这时,本溪市安排文化局所属的京、评、话、曲四个专业文艺团体到厂矿体验生活,结合工厂开展的“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的“双革”运动,要求创作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做汇报演出。

“双革”运动最早是从鞍钢发起的,经中央批准,在全国各工矿企业推广。

市曲艺团选派了三个小组,田连元和刘彩琴分在一个组,他们到本溪水泥厂去体验生活。

本溪水泥厂坐落在太子河西岸,是中国当时最大的水泥厂之一。在两个多月时间里,田连元和刘彩琴吃住在厂里,他们和工人师傅们一起工作。在那里,田连元每天都被感动着,水泥厂的工作虽然很艰苦,灰尘也大,但是工人们以厂为家,他们积极提建议,搞技术革新。厂领导也经常下来和工人一起劳动,听取意见。很快,田连元创作了一个山东快书小段《革新能手汪多允》,刘彩琴写了段鼓词《卷扬机的变化》。写完后,刘彩琴拿给田连元看,让他帮着给改一下,她知道田连元有文采。

于是两人就坐在厂区花园的台阶上看稿子,这时,厂里管宣传的同志正好路过,顺手就拍了一张照片,而且还洗了一张,寄到团里来。本来摄影师是好意,宣传一下他们体验生活搞创作的认真精神。可是没想到,这张照片被团里的同志看到,于是就议论开了,“刘彩琴和田连元搞对象了!”一时间,田连元和刘彩琴成了团里的议论中心。

刘彩琴和田连元都感到一种莫名的压力。

刘彩琴是个直性子,她拿着那张照片,找到了曲艺团的郭团长。郭团长是位转业军人,刘彩琴和郭团长解释说:“这是我和田连元在一起研究作品时,人家厂宣传干部拍的,正大光明的事,团里的人不该乱议论。”

郭团长倒是快人快语,于是在一次全团大会上,讲完正题,突然话锋一转,对大伙说:“最后再强调一个事儿,今后大家说话要注点意,刘彩琴和田连元下厂体验生活,在一起研究作品,别人照张相寄来,很正常的事嘛!看把有些人给忙活的,什么‘刘彩琴和田连元搞对象了’,什么‘两人般配不般配’,到处散布……看见一张照片就搞对象了?同志之间照张相有什么了不起的?再说了,就是真搞对象,又能怎么样?男的没娶,女的没嫁,也不违反婚姻法呀?碍你什么事了?没事多研究研究业务,比什么不好!”

郭团长是个爽快人,他以为只要会上一讲,这事儿就算过去了。可是,适得其反,郭团长的一席话,倒像给田连元和刘彩琴开了“新闻发布会”,本来还有不知道的,这下全公开了。而且好像从他的话里,刘彩琴和田连元真的搞对象了似的。于是,议论的就更多了。因为刘彩琴是团里的主要演员,又比田连元大五岁,这样的婚姻靠得住吗?田连元就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演员,将来能有什么出息?

于是,不同的消息、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语言,从四面八方灌进刘彩琴的耳朵里,无形中刘彩琴承受了更大的压力,“彩琴你是不是傻了?人家介绍的处长你不同意,部队的团长你不同意,新来的这么一个小小子你倒看上他了?”

“穿西服革履,戴欧米茄手表的弦师,从黑龙江过来找你,你没看上。田连元穿的是家做的破布鞋,戴的是天津产的布帽子,你怎么看上他了?”

“女人找小女婿没有好结果,俗话讲,嫁大女婿有甜头儿,嫁小女婿挨拳头。”

刘彩琴听到的是一片反对声。

在本溪的这段时间,田连元父亲的身体明显不太好,大部分时间就在家里休息,没法演出。儿子和刘彩琴的事也传到了他的耳朵里。一天,父亲试探着问田连元:“听说你要和刘彩琴搞对象了?”

田连元没有回避,说:“有这个意思。”

父亲问:“她同意吗?”

田连元肯定地说:“当然同意呀!”

父亲仍不相信:“能是真的吗?她能看上你吗?人家是主演,能看上你这个弹弦的?她是涮你玩呢!行了吧,别傻了,快煞住!”

父亲以他多年的经验,认为这不是儿子的最好选择。

田连元没有反驳父亲,但他也不相信父亲的话。从两人的交往,从彩琴的为人,田连元不认为刘彩琴是在涮他玩儿。因为他能体会到彩琴对他的一片真心和爱意,这绝不是一时的喜欢。而刘彩琴之所以还有犹豫,就是因为年龄的差距。当然,田连元不在乎,可是刘彩琴不能不考虑。将来一旦田连元有变,刘彩琴如何面对自己的父母?如何面对苦心规劝的同事?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真的,如果让她再勇敢地向前走一步,必须要得到田连元的承诺。

此刻,田连元也不知如何是好。他想起自己的老师,也是朋友的范云。

田连元给范云写了一封信,把自己的情况和想法一五一十地说给范云,希望听听他的意见。范云比田连元年长近十岁,社会的阅历、人生的经验、思想的成熟,都是田连元佩服的。

范云在回信中,坚决支持田连元,他还举了很多名人的例子,说:“爱情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婚姻也是如此。马克思的夫人燕妮比他大五岁,李大钊的夫人也比他大好几岁,这丝毫没有阻止他们的结合。你们的相爱,是事业的相爱,是艺术的互补,当然也更是情意相投。那些世俗的偏见,不要在乎,别人的议论,就让他们议论去吧!爱情是你们俩的事,我支持你……”

收到范云的信,田连元喜出望外,立刻拿去给刘彩琴看。范云信里的话,也给了刘彩琴勇气。是啊,爱情是我们俩的事,管他别人说什么呢!

很快,深入生活结束了,全团创作了四五十篇曲艺作品。《本溪文艺》的编辑把这些作品都要过去,经过反复筛选,最后只登了一篇山东快书《革新能手汪多允》,而这篇正是田连元创作的。

这在团里引起不小的震动。当有人向田连元祝贺时,田连元为表示谦虚,便说:“我都二十岁了才发表一篇山东快书,人家刘绍棠二十岁的时候都成了著名作家了!”没想到,一句谦虚的话,却被人议论成:“这小子野心不小,还要向右派作家刘绍棠看齐呢!”

真是人心险恶,如果这样的话再传下去,很可能变成了田连元赞美右派作家了。不过也有人转变了对刘彩琴的看法,说:“看来刘彩琴有点眼力,这小子有点才。”

当然,最高兴的还是刘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