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恕我拜师迟——王铁夫的“皓月当空”
田连元火了,团里高兴,因为又多了一个经济增长点;陈主任高兴,怎么样?这人才是我从济南带回来的,我有眼光吧;彩琴高兴,我没看走眼,连元是个有才华的青年。可是田连元却并未高兴,火在郊区那算什么火?火在全国那才叫火呢。不过这话他只能装在肚子里,要是让人看出,那不得说你有野心,不自量力了?
1962年初,国家经济形势有些好转,中央召开了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0周年,文艺界掀起了“说新、唱新、演新”的活动,提出要“厚今薄古”,不能抱着“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不放,要讴歌新时代,演说革命斗争历史和革命英雄故事。
于是,有关部门把传统书目分为三类:
一类书是《三国演义》《杨家将》《岳飞传》《隋唐演义》等;
二类书是《大五义》《薛家将》《呼家将》《月唐演义》等;
三类书是《三侠剑》《童林传》《大八义》《小八义》《施公案》等。
上面规定,三类书不能上演,二类书不提倡演,一类书可以演。要求评书演员把主要精力放在演现代书上,诸如《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平原枪声》《节振国》等书目。
这是一场评书革命,这场革命来得有些突然,对那些老评书艺术家来说,说惯了传统评书,一下子让他们说新书,不会说了,有些犯难了。照原书念,不行,书上的语言和评书的语言有很大的差距。改编新书,他们好多人没有那个文化水平,多年来就是师傅传徒弟,徒弟传徒孙,就这么一代一代地往下传。而且,说古书,你怎么夸张,没事儿,越夸张,观众越爱听,越说你说得好。可是说新书,那就是他们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他们太熟悉了,夸张大了,他不信,不夸张,又不生动、不感人。
本溪曲艺团就有一位老艺人闹出了笑话,他在讲一位革命女英雄的时候,套用了旧评书的词,“长的是柳叶眉、杏核眼,悬胆鼻子樱桃小口……”领导听了直皱眉,说,“你这哪是革命女英雄,分明是资产阶级的娇小姐嘛!”
还有一位老艺人讲一位地下工作者的故事,说他掏出手枪之后,来了个“夜战八方藏刀式……”领导说,“你怎么手枪和单刀分不清了。”
一时间大家都很迷茫,不知这书应该怎么说。
省里大概也发现了这个情况,于是就召开一个“说新书,说好书”的现场交流会,总结和推广一些先进经验。因为这个时候,辽宁出现了几位在全国说新书说出名气的人,比如营口的袁阔成、鞍山的杨田荣、锦州的陈青远。尤其是袁阔成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和杨田荣的《铁道游击队》,经中央广播电台一播放,立刻引起轰动,可谓家喻户晓。
这个会由省曲协主办,地点在抚顺。省文联副主席、曲协主席王铁夫参加了这个会。他是延安老文艺干部,对曲艺很有研究,在辽宁曲艺界享有很高声望。
会议中有两场汇报演出,一场是“好书选段荟萃”,一场是“新书选段荟萃”。各市都派代表参加,都是大腕名角,只有田连元还是个二十刚出头的毛头小子。田连元没有新书,所以就在“好书选段荟萃”那场,登台说了《隋唐演义》里的《三挡杨林》。
第二天下午开会的时候,田连元来到会场。一看,只有王铁夫同志一个人坐在那里,原来很多人把开会的时间记错了。
看到田连元,王铁夫摆了一下手,说:“小田,你过来。”
田连元坐到王铁夫旁边。
王铁夫问:“多大了?”
田连元第一次见到省里的领导,又听说是从延安来的,心生敬意,又未免有些拘谨。田连元回答说“二十二了”。
王铁夫说:“好岁数!昨天晚上我看了你说的那段《三挡杨林》,说得不错,你把杨林和秦琼这两个人物的个性表现出来了,懂得说人物,这很难得。你看你前边那位叫什么名字我不记得了,他说的《大五义》选段,说到白玉堂在房上一探身形……”说到这儿,王铁夫模仿一下那位演员的动作,“你说,这是白玉堂吗?我看这是个小偷儿。说书可不是个简单的艺术,多少个人物要靠你一个人来表现,你表现得不准确或者不到位,观众就不相信你。搞艺术是个苦差事,你知道什么叫匠人,什么叫艺术家吗?”
田连元如实回答道:“不知道。”
王铁夫接着说:“匠人,就是会了一门艺术,也很熟练,不断地重复着去演,去再现,去挣钱,去发财,娶媳妇,吃好的,穿好的,就心满意足了,他们的目标很简单啊。艺术家不是这样,艺术家对艺术不单单驾驭了它就万事大吉了,他还要不断地出新、出奇,不断地突破,不断地攀登新的高度,一辈子也不满足、不满意。在艺术家的心里,不是赚钱,也不是发财,而是艺术,他始终把艺术放在第一位。”
田连元全神贯注地听着他对匠人和艺术家的阐述。
王铁夫说着说着,忽然站起来,对田连元说,“比如这句道白‘皓月当空’,你说形体上怎么做好?”
“皓月当空”,王铁夫用的是京剧韵白,说得很有韵味,同时还做了个背手抬头的架势。接着他又说了句“皓月当空”,这回他用了个出右手向空中指去,目光也随之望去的姿势;然后他又说了句“皓月当空”,这回他用双手比成一轮明月到头;最后他又说了句“皓月当空”,这一次,他突然来了个“卧鱼儿”的姿势,侧身回望天空。
王铁夫最后这个动作,把田连元吓了一跳,快六十岁的人了,做出这么一个高难动作,没有极高的艺术修养是做不出来的。只是在这样一个严肃的会场,一个省里的大领导,和一个年轻的小艺人,做出这样的身段有些不合时宜。但这就是王铁夫的过人之处,也让人看出了他对艺术挚爱的程度,说到艺术便不顾一切。
做完动作,王铁夫站起身来,对田连元说:“一个皓月当空,可以做出四个动作,用四种形体语言表达。如果你再动动脑子,还可以再想出几个。当你再也想不出来的时候,你就可以根据剧情进行筛选,看看哪个动作最合适。这肯定比那个想到一个动作就认定高人一筹好得多。艺术就像是跳高,大家都能跳过去的高度是一般的艺术,少数人才能跳过去的是较高的艺术,只有你自己能跳过去的,那就是独具个人风格的艺术了。”
王铁夫的话,让田连元茅塞顿开。什么是艺术?就是精益求精,就不能浅尝辄止。
会场陆陆续续开始进人了,王铁夫依然谈兴未减。
王铁夫问田连元:“你爱读书吗?”
田连元突然觉得自己在面对一个慈祥又学识渊博的老师,自己就像一个小学生,在规规矩矩地回答老师的提问,“爱读。”
王铁夫说:“这很好,说书的,首先得是读书,要广览博读才行。”
说到这里,王铁夫拿出一张白纸,放到桌上,对田连元说,“来,你记一下,我告诉你都应该读些什么书!”
田连元赶忙掏出钢笔。
王铁夫想了想说:“要读的书有这些,比如《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盖叫天的舞台艺术》,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还有《程砚秋论京剧旦角表演》《萧长华谈京剧丑角艺术》……”
王铁夫如数家珍。然后对田连元说:“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评书演员,这些书都要认真读,还要做笔记。书要多看,功夫在书外,思考在书内。你今年二十多岁,等到四十多岁时,艺术上也成熟了。记着,还要走出去,走遍全国,拜访名家,交流技艺,开阔眼界。”
说要多读书,这好办,回去就把这些书都买了,没事就看。可是要遍访名家,这可就难了,旅费花不起不说,团里也不会给你假呀。不过这话田连元只是在心里说。
王铁夫接着说:“当你五十多岁的时候,你就可以回到家里著书立说了,总结自己的艺术经验,整理自己的艺术作品,要成大说书家、理论家。”
王铁夫的话虽然有的可以做到,有的根本做不到,但是倒给田连元开阔了眼界,知道了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评书演员,甚至自己一生的艺术道路究竟应该怎么走,他都给你说得清清楚楚。也就是说,这位王铁夫主席给田连元的人生设计了一条路线图。有了这张路线图,田连元对发展目标、如何去实现这个目标,心中就有数了。而且,王铁夫的关心,也给了田连元鼓了劲。
可是就在第二年的“辽宁省说新座谈会”上,田连元却没有再见到王铁夫,一打听,才知道王铁夫同志不久前已经去世了。
这次“说新座谈会”,还有一个“说新唱新”的汇报演出。全省各市曲艺界同仁齐聚一堂,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安波主持,主管文教的省委副书记周桓到会讲话。周桓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老红军,开国上将,大家都很敬重他。
在这次汇报演出中,著名的评书演员袁阔成说的是《许云峰赴宴》,陈青远说的是《肖飞买药》,杨田荣说的是《烈火金刚》中的一个选段《桥头镇》。田连元也准备了一个评书小段,是《战斗的青春》中的一段节选《虎穴锄奸》。
为了说好这段新书,田连元功夫没少下。表演完,自己也不知道效果如何。怎么办?田连元想起去年王铁夫主席的话:“多向名家请教。”于是便特地去找袁阔成先生,请教说,“袁老师,您看我这段书说得怎么样?您给提提意见。”袁阔成比田连元大一轮,田连元当时23岁,袁阔成35岁。论辈分,袁阔成是田连元的师叔。而且,此时的袁阔成已是评书名家,说新书的闯将,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红岩》《烈火金刚》《赤胆忠心》《暴风骤雨》等好几部新书,为说新书闯出了一条新路,成为评书界的一面旗帜,一个领军人物。而田连元在省里还是小字辈,初出茅庐。
袁阔成先生比较矜持,轻易不当面表扬人,但对田连元还是说了自己对新评书的一些想法。那意思就是说,现在说新书,无论语言还是表演,和传统书不一样,原来的大都用不上了,必须重新思考、重新设计,要琢磨用新词,老词不能再用了。
虽然袁阔成话不多,但对田连元也是一个启发。
看到说《肖飞买药》的陈青远先生,田连元也赶紧上前,向先生讨教。陈青远年龄比袁阔成略大,不到五十。陈青远先生说,“爷们儿,以你的年龄能说成这样,从我们评书界来说,那可算是凤毛麟角了。”
听到先生夸奖,田连元忙说,“陈先生,您过奖了,我是想让您给提提意见,我哪个地方不足?”
陈先生不客气地说:“爷们儿,我说的凤毛麟角,是指在你这个年龄。从今往后你要加倍努力,如果再过二十年,你说的还这样,那你就不是凤毛麟角了。”
田连元明白,陈先生是说现在和同年龄段的比还不错,如果不努力,以后就是大路货了,这是让他继续努力的意思。
这些评书名家,轻易不会当面夸奖一个人的。不过,在会后,省曲协一位同志对田连元说,那些老艺术家在一起讨论的时候,对你的评价不错。还有沈阳曲艺团的老演员郝艳芳也在讨论会上说,“哎,这回来的那个小田,评书说得不错。”因为这都是背后的赞扬,应该是真话。
专家的认同,让田连元很高兴,也增加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