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翻地覆慨而慷——播讲红色经典

1.天翻地覆慨而慷——播讲红色经典

田连元早就有了这个愿望,就是用评书的形式来播讲波澜壮阔的党史。

在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就在本溪的各个单位巡回演讲毛主席的丰功伟绩。那时尽管党史材料还不够丰富,但通过多方收集上来的材料和集中的学习整理,他对党的历史有了深刻的了解。他的演讲广受欢迎,各单位前来邀请的络绎不绝。但是由于特殊原因,这个演讲被中途停止,田连元很遗憾。所以,多年来,这个愿望一直存留在心里。尤其电视评书《杨家将》红遍全国以后,他便产生了录制一部实景电视评书的想法:站在上海一大会址旁,坐到嘉兴南湖的船上,登上井冈山的八角楼……在这些实景面前,讲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讲述一代伟人的奋斗和牺牲。

机会终于来了,为纪念建党九十周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邀请他播讲了评书《领航中国——中国共产党执政新中国发展纪事》。

这部作品,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建党九十周年的重头大戏,也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执政成果的一次总结。它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强盛,民族崛起为主线,通过恢宏大气、扎实厚重、全面深刻的评书报道形式,宣传党的治国纲领和方略,全面、系统地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六十二年的经济建设成就。

这部作品被列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宣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重点宣传计划。2011年5月22日,《领航中国》在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旁正式启动。

这部作品的落脚点是党的经济工作,要突出党在各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闪光节点。但是,党史宣传的难点一直没有很好地突破,而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历史播讲,难度就更大了,因为要有理论的概括和时间上的限制,很难使其生动鲜活。于是编导组想到了田连元。因为田连元是著名的评书艺术家,他曾经讲过党史,而且效果还不错,有一定的经验。通过用评书形式的播讲,还可以在这部类似于政论的节目中,加进情节的描述、故事的冲突、人物的形象、感情的发展等,给这部作品增添亮丽的色彩。

于是,田连元就被确定下来。当节目组找到田连元的时候,田连元非常兴奋,他喜欢这样的节目,这也是他早就想要做的。如今一拍即合,“正合吾意”。

一台政论性的广播节目,一旦和评书结合起来,立刻变得轻松而生动起来。

由于田连元多年来始终没有放弃对党史资料的收集,没有放弃播讲党史的愿望,所以始终在心里谋划着评书党史脚本的写作。而这部《领航中国》的脚本,田连元读了之后,不禁啧啧称道。这部作品,对党史的研究非常透彻,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写得恰到好处。可以说是内容纵横捭阖,气势恢宏,既高屋建瓴,又高度凝练,既引人思考,又让人振奋。

节目共三十三集,每一集都有一个侧重。如第一集《大地风雷》讲的是土地革命;第二集《扬帆破浪》讲的是金融改革;第三集《工业蓝图》讲的是共和国工业建设;第四集《五谷丰登》讲的是农村改革。

特别是第二十五集,讲的是《铁西变迁》,说的是共和国长子,素有“东方鲁尔”之称的老工业城市沈阳铁西的历史变迁。田连元在播讲中,说到铁西的衰落,他心痛,语调深沉:

在六十多年的发展变迁中,铁西有过令人尊敬的自豪与荣耀,也曾经一度陷入到了举步维艰的困境。

说到铁西的振兴时,他振奋,语调激昂:

铁西,这个寄托着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殷殷期望、承载着几代工人阶级无限希望的老工业基地,如今也重又自信地站在了“十二五”这一历史时空转换的节点上,满载着来之不易的硕果,充满豪情地向世人宣告:铁西,未来还将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再创辉煌……

田连元说,在说这部书的时候,他有很多的感慨,尤其是铁西从辉煌、衰落再到重生、崛起,铁西区的转变令人惊叹,它的发展足迹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重工业的缩影,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人所进行的市场改革的伟大探索。

田连元是本溪人,本溪也是一座有百年历史的老工业基地,此刻他不能不想到自己的家乡,他真诚地希望本溪也能像铁西那样,早日焕发青春,早日振兴。

《领航中国》的成功,让田连元播讲红色经典的任务接踵而来。在201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的时候,中央教育电视台邀请他播讲大型实景评书《星火燎原》。

正如田连元所愿,这个一共二十集的电视实景评书,把评书讲播的背景放置到历史现场,通过田连元的讲述,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那个逝去的峥嵘岁月和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内涵、人格意志、思想风范和时代风采。

田连元说,“要讲好中国故事,我认为最好的中国故事,莫过于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这是最好的中国故事,而且它是最生动的中国故事。”

为讲好这部故事,田连元下了极大的功夫,查阅了大量资料。田连元说,“整个文字的内容都是我自己来写,创作很困难。而且创作过程中,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要求也非常严谨,必须符合史实,又要有评书的特点,必须反复修改。”

其实,在这之前,田连元与辽宁电视台合作,创作了一部三十集的纪实电视评书《为信仰而奋斗的人们》,赢得了专家和观众的好评。这部作品曾在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播出。虽然这部作品可以作为参考,但是,因为从纪实电视到实景电视,形式上有很大的区别,选取的历史场景也不相同。所以尽管有了那部《为信仰而奋斗的人们》纪实电视,仍须重新创作。但是,由于田连元多年来对党史的关注和材料收集,做过大量的准备,所以创作起来还是比较顺利的。

田连元说,“这种实景评书和在电视台的棚里录的那种评书是不一样的,在棚里录,就是一个人在那说,没有引发观众开阔的想象余地。而实景评书则是站到当年的实景面前,你讲的历史就发生这里,有着语言故事和实景的双重刺激,更易激发和引导观众的想象,营造出更好的效果。”

在田连元看来,用这种以实景拍摄与评书演员“说表”同步的方式来呈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本身就是一种突破和创新。

《星火燎原》的副导演郭毅说:“实景拍摄和评书演员讲述同步进行,就是为了让评书演员能够在实景当中更真实地讲述这些历史,达到最大限度地再现历史,让观众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当年的那个年轻的田连元怎么也不会想到,半个世纪以后,他真的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来到湖南上坪会议旧址,来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来到江西萍乡芦溪,来到湖南茶陵古县城西门,来到井冈山茨坪八角楼……痛快淋漓地用评书的形式讲述当年戎马倥偬、浴血奋战的历史。这正应了那句老话:“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在田连元从艺六十周年研讨会上,辽宁电视台导演史艳芳曾深情地讲述了几十年来和田连元的合作。在她担任制片人和总导演期间,和田连元一起除了录制了评书《瓦岗寨》《小八义》《续小八义》《施公案》《水浒传》等传统评书外,在2001年建党八十周年之际,录制了反映中国共产党斗争历史的红的经典评书《为信仰而奋斗的人们》,这部作品一共三十集,田连元下了很大的功夫。特别是在录制其中的《独特的婚礼》一场,为确保声音画面的最佳状态,这一集比其他集录制的时间多出三倍之多,但是田连元不厌其烦,不仅积极配合,还认真地出谋划策。辽台著名导演张惠中见了,感动地说:“没想到田先生这么开明,这么接受新事物,这么认真。”后来这部作品送到广电部参评,获得了全国电视文艺最高奖星光奖。

史艳芳说她第一次做导演是在1999年,刚一接手,就来了一个重头戏,要拍摄电视评书《辽沈战役》。事后有专家评论说“《辽沈战役》,可谓电视评书创演探索的新收获,不仅在评书创作的题材内容上实现了重大突破,而且在评书说演艺术表现的本体方法上,进行了大胆而又成功的革新尝试。”

为什么说是一次重大的突破呢?

这部评书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我军进入东北始,到收复沈阳,挥师入关,东北全境解放止。事件纷纭,人物众多,场景壮阔,规模宏大。评书以人带史,以人带事,以人为中心安排事件。而且人物众多,有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有国共双方的领袖人物及军队的高级将领。

这部书的最大亮点是采用三说一评的形式,充分运用了评书艺术一人多角、跳出跳入、时空自由的特点,借鉴了影视艺术扮演角色的长处,很好地发挥了评书艺术内心独白、说表评述等形式。这是评述艺术的一次创新,也为红色经典评书的创作闯出了一条新路。

所谓的三说一评,就是三个人说故事、扮角色,一个人用旁白的方式进行评论。田连元演播共产党一方,他既演毛泽东,也演周恩来,以及林彪和其他共产党将士;单田芳扮演国民党一方,既演蒋介石,也演其他国民党官兵;叶景林演国际一方,既演罗斯福、丘吉尔,也演斯大林和其他国际人士。而田连元的大弟子张洁兰则进行评说。

史艳芳感慨地说:“田连元先生说书从来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经过他反复推敲琢磨,既把书面语言口语化、通俗化、表演化,又有相当水准的文学性和表演技巧。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把党中央和毛主席,以及我党的高级将领,在这场战役中的指挥若定、大智大勇,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部评书中,田连元在塑造毛泽东、周恩来、林彪等人物形象时,都模拟人物的方言和语调,这样既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感和个性,又满足了电视观众的审美要求。史艳芳说:“当时的中央电视台主管文艺的副台长胡恩看了《辽沈战役》这部作品后,亲自安排在央视播出。”

在2015年,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辽宁省文联精心打造了长篇评书《铁马冰河丹心谱》。评书二十集,特邀著名曲艺作家崔凯等人进行创作,内容主要选取从1931年“九一八”打响抗日第一枪,至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这段时间中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如“九一八”事变、平顶山惨案及东北人民在抗日战中的优秀代表,如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等。

为了写好这部作品,省曲协主席崔凯带领省内曲艺创作名家如郝赫、于清涌、崔立君、董凌山等人,先后赴辽宁的沈阳、鞍山、抚顺、丹东、锦州、朝阳、葫芦岛及吉林、黑龙江等地深入生活,采风创作,精心打磨,完成了评书的文本创作。

文本有了,可是由谁来播讲呢?崔凯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田连元。

可是有一个问题,2014年田连元在沈阳出了车祸,身负重伤,痛失爱子,虽然身体很快康复,在辽台春晚还亮了相,但是崔凯还是担心,此时的田连元演个短节目尚可,录一台大戏,他的身体能吃得消吗?想到这,他真的有点愁眉不展。但是没有田连元来播讲,就可惜了这部好作品,也对不住那些和他一起辛苦创作的艺术家。

于是他硬着头皮打电话给田连元,没想到田连元非常高兴,大声地说:“身体没问题呀,我来说。你放心,别说身体没问题,就是出点问题也不会找你,你怕什么?”

老哥儿俩在辽宁曲艺事业上合作多年,用东北话说,关系特铁。田连元好几个徒弟都是崔凯推荐的呢。两人在辽宁省曲艺家协会的工作上,也是配合默契。田连元是第五届、第六届辽宁省曲艺家协会的主席,崔凯是第七届辽宁省曲艺家协会的主席。田连元做主席的那些年,崔凯是竭尽全力地支持,现在人家当主席了,你田连元能袖手旁观?

“铁马冰河丹心谱,七十春秋话当年……”田连元凝重的面容和略带沙哑的声音,把人们带回到七十多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重现当年东北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峥嵘岁月。

此部评书也是田连元车祸后首次录播的长篇评书,尽管他感觉身体已经完全恢复,但在录制过程中,还是感到了身体上的种种不适,一个是体力上,一个是手脚的动作,但他极力克服,以至于录制人员没人看得出来。而且田连元从修改本子、背稿到播讲,每个细节都认真对待,一丝不苟。电视台为了赶时间,一天录4集,仅仅用了五天时间,就把这部长书录制完成。这真是高强度的工作啊。田连元说,“一天录两集是最好的,但我也考虑进度问题。有时候声音、嗓子有些吃力,眼睛也不好,但是也坚持下来了。”

崔凯非常感谢田连元的支持,他说:“田先生去年不幸遭遇车祸后,受到全国观众和听众的关心,重新走了出来。我们和他沟通的时候,田先生有一份报答全国听众和观众的心,而他现在身心的创伤还没有完全恢复,但他坚持下来了,我真的很感谢他。”

这些年,田连元录制了多部红色经典评书,但他并没有满足现有的成果,他说我这个人从来就不知道什么叫满足,虽然年龄大了,但还老想着要有什么突破。

田连元现在还在收集材料,还买了大量的党史书籍,包括著名的党史研究专家金一南创作的《苦难辉煌》等。只要有时间,他就潜心阅读,做笔记、拉提纲,因为他计划还要完成一部的“鸿篇巨制”,用评书的形式,说一部完整的党史,虽然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但他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