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须海峡分西东——三下台湾

3.何须海峡分西东——三下台湾

在来台湾的前几年,田连元曾随文化部组织的一个演出团队,来到香港,搞了一场庆祝香港回归五周年的演出。演出场地就设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五年前香港回归日,中国的五星红旗就是在这里升起的。

田连元了解到,此前,北方评书从未来到香港,他是第一人。为什么以前没有人来演出呢?田连元知道,这是因为语言问题,香港人大多讲的是粤语啊。上场之前,田连元端着放了茶叶的水杯,让会场的服务员帮忙倒杯开水。田连元说了几遍,但那位服务员睁大了眼睛,愣是没听懂。这下田连元犯了愁了,连倒杯开水的话都听不懂,那我要是说上大段的评书,岂不是“青蛙跳到鼓上——扑通(不懂)”,“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但是,田连元没有放弃,他要作最后的努力,这是北方评书第一次来到香港,他要为他们展示出评书的魅力。于是田连元上台说了段经典评书《杨志卖刀》。出乎田连元的意料,坐了一千多人的会场,不时发出阵阵笑声。田连元越发说得起劲。整个演出结束后,国家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接见演员时,握着田连元的手说:“看来这北方评书到香港演出还是可以的。”田连元笑着回答说:“对,我这是尝试性演出。”

有了香港这次经验,说粤语的香港能听北方评书,说闽南话的台湾人听北方评书也是没有问题的,何况台湾很多人说的就是台湾的普通话,或者叫国语。虽然从未有评书走进台湾,但田连元还是信心十足。

田连元到台湾讲学和演出,先后去了三次。在台湾,田连元发现台湾人非常喜欢评书,走到哪,都受到热情款待,他们对大陆的评书非常痴迷,每场演出都是观众爆满。而且台湾的曲艺同行们对田连元精湛的评书表演艺术,十分赞佩,很多评书爱好者都来向田连元请教。

田连元在2006年第一次走进台湾,是随辽宁省文化访问团,当时的田连元正担任辽宁省曲艺家协会的主席。让田连元大开眼界的是,本以为台湾人能听得懂评书就很不错了,没想到,台湾人不仅喜欢评书,而且他们编的一些段子很有趣,也很大胆。

有一天,一个叫侯冠群的议员来看望田连元,吃饭时,坐在田连元的旁边,两人唠得非常热乎,原来他做议员之前是相声演员,也说小品、讲笑话,还在电视台主持政治模仿秀节目。这个侯冠群,出身可不一般,外曾祖父是黄炎培,奶奶曾任宋美龄的秘书,可谓名人之后。

他给田连元说了一个段子,用一种倒口的方式模仿陈水扁去见李登辉,这个段子给大家都说乐了,因为侯冠群用的是李登辉和陈水扁两人的方言,表演得惟妙惟肖。而且这个节目他还曾在台北的电视上表演过。

侯冠群说完这个段子,大家鼓掌,赞扬他说得好。接着,侯冠群也提出一个要求,说我说了一个段子,你们也出个节目,最好是京剧,我喜欢听。他还说,“我喜欢唱少剑波跟李勇奇的那段对唱,我唱少剑波,你们哪位唱李勇奇?”

这个文化访问团虽然大多是文化人,有在台办工作的,有档案馆的,有博物馆的,有搞书法的,有美术的,但没有唱京剧的。于是田连元自告奋勇地站起身,说,“我是说评书的,不过当年在桓仁时候,也唱过京剧,但是业余的。这样吧,我唱几句李勇奇的。不过,这是解放军剿匪的戏,这地方能唱吗?”

侯冠群笑了,说:“可以,我们这没人管。”

于是田连元站起身,唱道:

这些兵急人难,

治病救命,

又嘘寒又问暖,

和气可亲

……

侯冠群清清嗓,接着唱道:

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来到深山,

要消灭反动派改地换天

几十年闹革命南北转战,

共产党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

一颗红星头上戴,

革命红旗挂两边

红旗指处乌云散,

解放区人民斗倒地主把身翻

人民的军队与人民共患难,

到这里为的是扫平威虎山

没想到就是这位台湾议员侯冠群,把大陆的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少剑波的这个唱段,唱得津津有味、有板有眼。他刚一落音,大家就给予热烈的掌声。田连元明白,这掌声,除了是赞赏侯冠群先生唱得有味道之外,还有着多重的含义——你看,大陆的文化艺术形式在台湾同样受到欢迎,而且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唱词并没有引起台湾人的反感,他们照唱不误。更重要的是,几十年过去了,不仅两岸同胞之间开始了经济和文化的友好交往,就是两党之间也有着“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良好开端。可见对两岸来说,骨肉同胞,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大趋势啊。而李登辉和陈水扁们想拉历史的倒车,看来是很不得人心的。

田连元的第二次台湾之行,是他的第四个徒弟叶怡均牵线搭桥,由台北曲艺团邀请的。只是那时叶怡均还不是田连元的弟子。

原来,叶怡均当时是台湾艺术大学的讲师,对相声颇有研究,经常往来于大陆和台湾,与侯宝林、马三立、常宝霆、常宝华等著名相声演员多有往来和交流。后来又通过相声演员常贵田联系上田连元,因为她在对学生的讲课中常涉及评书,特别喜欢田连元的评书。但是不少人对她说过:“田先生的评书不能只听,必须得看……”于是叶怡均萌发了见见田连元的想法,一个是当面求教,另一方面也想向田连元先生要些演出的录像资料,并想当面邀请田连元到台湾讲学和演出。

叶怡均说:“如果您能到台北曲艺团来,可以请您到相关的大学讲讲课,讲讲中国的评书艺术。台湾这地方,大陆的评书艺术还从来没有进过台湾的大学校园,大学生们对评书艺术还很陌生,而且您还可以和我们台北曲艺团的同事们一起演出几场,让台湾的观众也见识见识大陆的评书。”

叶怡均的话立刻引起田连元的兴趣,他几年前去北大讲课开评书艺术专场,受到北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在大学里传授评书,比在剧场里说评书更有意义,因为那是在青年学子当中传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古老的评书艺术后继有人。所以,能把评书带入台湾,这也是一件有着划时代意义的事,对传承中华文化,发展评书艺术,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是一个大的贡献。所以田连元爽快地答应了。

于是,田连元第二次走进台湾。

田连元的演出被安排在宜兰,宜兰是台湾的一个县,位于台湾的东北部,距台北不远,东临太平洋,风景优美。台湾著名的传统艺术中心就位于宜兰,成为宜兰县的观光景点。台湾的民俗技艺活动及传统戏曲展演等,都在这里举办。而且由于这里环境清雅优美,很多台湾偶像剧都在这里拍摄。

田连元头一天就来到宜兰,住在传统艺术中心。一清早,田连元起床到外面转转。天气晴朗,太平洋的风带着湿气吹来,凉爽而湿润。田连元注意到传统艺术中心内分了好几个区域,有演艺厅区、工艺坊区、传统小吃坊及产业景观区等。也许因为起得太早,街上还看不到人影。田连元有些担心,我是来演出的,怎么街面上连个人影都看不到,而且也没有演出海报,那观众怎么会知道有演出呢?

田连元满腹疑惑,但他没对任何人说。吃过早饭,田连元来到剧场,有几位年轻的记者前来采访田连元,田连元一边回答记者的问题,一边还在想观众的问题,因为离开演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可是剧场里面空空如也,没有观众啊。

记者采访完,田连元开始化妆。他一边化妆一边问叶怡均:“怎么没看到其他演员?”叶怡均说:“今天是你的专场,就你一个人说啊。”“观众呢?”叶怡均被田连元问住了,她愣了一下,说:“有啊。”心想田老师怎么会问这个问题?田连元实话实说了:“可是我刚才在剧场里没看到人啊?”

对田连元来说,从他第一次走上舞台开始,观众就是上帝,如果没有了观众,只剩下剧场,那他的演出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一直到现在,几十年了,观众时刻都被他放在心里。

叶怡均明白了,她笑着对田连元说:“田老师放心,这里最不缺的就是观众,他们都是坐大巴来的游客。”

田连元恍然大悟,他明白了,这里是旅游景点,不是繁华的市区,观众就是游客,游客就是观众,他们是踩着钟点来的。

临近演出开始,田连元从侧幕往剧场看了一眼,果然瞬间观众坐得满满的。田连元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田连元演出的评书是《水浒传》里的《杨志卖刀》那段,因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两岸观众都非常熟悉。

台湾的观众热情而且有礼貌,听起来没有语言的障碍,该响的包袱都响了。田连元说得很起劲,观众笑得很开心。田连元一口气说了四十分钟,结束时获得观众的热烈掌声。

田连元在宜兰一连说了三场,第一场是《杨志卖刀》,第二场是《调寇》,第三场是《狮子楼》。这三段都是评书《水浒传》中最出彩的片段。叶怡均在演出结束后,兴奋地对田连元说:“田老师,祝贺您啊,您在台湾的演出大获成功!”

接下来,田连元和台北曲艺团一起,走进台湾的几所大学演出,其中有艺术大学、东海大学、教育大学等。除了演出,还在教育大学安排了一场讲座,学校文学系的老师和学生们对评书很感兴趣。特别是田连元走到教育大学大讲堂的门前,看到一张海报,标题大字写着《久违了,评书——主讲人:田连元》,这是学校拟的标题,虽然短短的几句话,却含义深刻,为什么久违了?因为多年海峡两岸的隔绝,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商贸阻隔,文化割裂,艺术也失去了交流,所以能不久违吗?田连元忽然之间感到自己肩负的使命,自己何止是来台湾说几段评书,这是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续接艺术的文脉啊。有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承,两岸同胞才会真正感受到血脉相连,兄弟情深。

之后,田连元又到台北艺术大学为老师和学生们作了两次关于大陆评书艺术的讲座。讲座结束,学生们蜂拥上前,和田连元一起合影留念。

和台北曲艺团合作演出在台北的红楼剧场进行。

红楼剧场是一座以红砖建造的八角墙楼,有着百年多历史,位于台北最繁华的西门町成都路上,古香古色。在这里,田连元和台北曲艺团合作,一共演了八场。场场都是大轴,就是最后一个。按常规,最后的一个节目一般都是多人出场的节目,人多,热闹,压得住场,用我们常用的一句话就是“把演出推向高潮”。可是评书是一个人的节目,做大轴儿的话,压得住吗?不过曲艺团的郭志杰团长心中有数,田连元提出要调一下,可是郭团长决心已定,说:“你之前的演出我都看了,很精彩,把你的评书做大轴正合适,节目单都这样安排的,不能调了。”

前几场的演出,让田连元得出一个经验,就是在台湾演出和在大陆演出有些不一样,在大陆演出,一般评书只能演个小段,说个笑话,三五分钟。可是在台湾,观众要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否则就不是评书,这反倒给了田连元一个充分表现的机会。于是他把以往传统的精彩评书选段都挑出来,有《石秀卖肉》《杨志卖刀》《程咬金卖耙子》《挑花庄》《呼延庆打擂》,等等,痛快淋漓地表演给了台湾的观众。田连元一下子名声大噪,引起极大的轰动,甚至在第三次来台湾演出的时候,台湾“行政院”原院长郝伯村也率家人包了一张桌子,围坐在那里,津津有味地听田连元的评书。还有一回,田连元讲完回到后台,两个中年妇女搀着一位老太太来到后台,要和田连元见个面。

老太太见到田连元,拉着他的手说:“你说得好啊,台湾这个地方啊,现在就需要这种清官精神。现在的台湾,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你这样的节目应该多上台湾来演一演。谢谢你的演出……”

说完,老太太和两位夫人就离开了。

田连元觉得这个老太太可能不一般,就问台北曲艺团团长郭志杰先生。他告诉田连元说:“老太太是蒋纬国的亲家,还有一个是蒋纬国的儿媳。”说这话时,郭团长没有露出半点惊讶的样子,倒是田连元对郭团长的平淡感到有点惊讶了。

台湾的媒体对田连元的台湾演出给予了详尽的报道,比如《中国时报》的标题是:《编导打拳挥刀都行 立体评书王田连元 说得绝妙 演得更棒》;台湾《联合报》的标题是《田连元来台 说书一人演百》;《申报》的标题是:《群贤毕至 盛况空前》。还有台北著名的“红楼”剧场贴出的海报是:“书场岂能无书?特邀大陆首屈一指的国宝级评书名家田连元。”其间,田连元还到台湾教育大学去讲述“中国评书发展史”,学校贴出的海报是:“久违了,评书。”

三次台湾的演出和讲学,让田连元深深地认识到,大陆和台湾,同胞情谊,血浓于水,同祖同宗,不可分割。为此,田连元赋诗一首:

三赴台湾三种情,

渐由浅淡化深浓。

炎黄子孙多支脉,

何须海峡分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