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辈岂是蓬蒿人——不惜失之交臂
田连元第二次参加春晚是在1990年。
这次春晚刚开始筹备的时候,导演黄一鹤就把田连元请到了剧组,跟田连元谈了自己想法。
黄一鹤打算在这次春晚搞一个新的形式,把全体演员分成红、黄、蓝三个队。红队为曲艺队,蓝队是小品队,黄队是歌舞队。由田连元担任红队队长,牛群任副队长;由陈佩斯担任蓝队队长,后来改为朱时茂;阚丽君担任黄队队长。以打擂比赛的形式把整个春晚串联起来。这个想法既大胆又新颖,很有创意。
不过,田连元光当队长还不行,黄一鹤要求出个节目,要在一分钟内,红、黄、蓝队各出一人,以打擂的方式讲一个笑话,还必须把大家逗乐了。
黄导的想法一提出,大家就一致摇头,一分钟内,三个队,三个笑话,还必须要把观众逗乐了,谈何容易,这本身就是个笑话。田连元逗趣地说,“除非演员一上台,裤子突然掉了,观众肯定笑起来。”
不管别人怎么说,黄一鹤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他对田连元说:“这样,咱们开个座谈会,把能搞笑的人都找到来,让大家在这儿都讲个笑话,你选,如何?”
田连元不好再反驳,说:“可以。”
于是,剧组把在场的漫画家、相声演员、爱说点笑话的作家都找来,大伙坐在中央电视台的办公室里,规定一分钟内,每人都讲一个笑话,看谁能把大家逗乐了。于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一阵工夫,足足讲了二十来个。
可是这些笑话,在田连元听起来,并不怎么可乐。黄导也有同感。于是他又安排人去翻中外笑话集,阎肃先生也帮着找。阎肃先生别看名谓阎肃,其实一点儿都不严肃,是个热心肠,大家都叫他“阎公”。还有给唐老鸭配音的李扬、表演《吃鸡》的哑剧演员王景愚等人,都很喜欢田连元的评书,彩排的间隙,找田连元合影、闲聊。
这样,田连元又找了两三天之后,有人给田连元提供了一个段子《鳄鱼池的故事》。这个故事很简单,说是古印度一国王公开招聘驸马,条件是必须从一个鳄鱼池游过去。险恶的池塘让所有去应聘的小伙子都只能面面相觑,望而却步。突然,一个小伙子跳进鳄鱼池,手忙脚乱地游到对岸。人们呼啦一下围了上去,有的恭喜他成了国王的驸马,有的问他的勇气是从哪儿来的。可是此人却怒吼道:“我只想知道,是哪个王八蛋把我推下水的!”
田连元一看,觉得有点儿意思,于是便对此笑话进行改编,效果如何,就需要现场检验才行。
恰在此时,本溪歌舞团来京演出。于是田连元就携这个段子,登台表演,一连演了三四场,场场效果都不错。行,就它了,田连元心里有底了。
于是参加初审,通过;参加二审,通过;参加三审,田连元的笑话通过,另两个队长的笑话被枪毙了,不得不推翻重来。演出的时候红队田连元说了《鳄鱼的故事》,黄队说了一个唐杰忠买鞋没给钱的故事,蓝队说了一个“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的故事,说最后你不笑,我就哭……
一分钟之内说个笑话,真的实在太难了。但是从现场看,田连元的《鳄鱼的故事》效果最好,现场的观众是真笑,而另外两个笑话,现场观众笑得就有些勉强了。
这一年的央视春晚,有人说出了个辽宁帮,所谓辽宁帮就是说辽宁的演员太多了,有田连元、赵本山、黄晓娟、巩汉林、黄宏等,都是辽宁的。还有一位就是本溪的苏红,她是第二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通俗唱法一等奖获得者,晚会上演唱了歌曲《望春》,还参与了《马字令》歌曲联唱。赵本山和黄小娟表演了小品《相亲》,这一年是他们第一次登上春晚,此后便一发而不可收。
央视的春晚审查是极其严格的,台里自己三审之后,便是中央领导审查。1990年的春晚是时任政治局常委李瑞环亲自来审的。因为这一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新一届中央领导诞生,而且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还要来春晚舞台,和全国人民见面。
李瑞环平易近人,在他面前,每个演员都很放松。
李瑞环的思想很解放,他审查完节目,很高兴地对央视的领导和导演说:“不错,不错,没什么问题,有问题我负责。”
导演黄一鹤非常高兴。在此之前,黄一鹤因为春晚的节目几次审查,有很多节目被砍掉,着急上火,嗓子曾一度哑得出不来声了,而今晚却声音透亮。
田连元恭喜他:“黄导,今天嗓子不错呀。”
黄一鹤笑了:“高兴,节目通过了,这就是最大的成功啊!”
皆大欢喜。
1990年1月26日,也就是大年三十这天,春晚直播就要正式开始了。
上午,央视领导召集春晚的全体剧组人员开会,宣布纪律:今晚的直播有中央领导参加,领导出现的时候,不要往前挤,不要跟领导照相,不要让领导签名。要懂礼貌,讲秩序,对领导要热烈欢迎,情绪饱满……央视领导的一再强调,让大家反倒紧张起来,都意识到此次马年春晚与往年不同。
晚会开演的时间到了,演职员们各就各位,观众也已经在现场坐满。今天晚上的演员情绪非常饱满,节目在一个一个顺利地进行着。零点钟声就要响起的时候,主持人赵忠祥、艺术总监李默然共同向大家宣布:新上任的党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和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来到现场,和大家见面,并通过春晚现场给全国人民拜年!此时此刻,大家群情激奋,热烈鼓掌。
这时,江泽民和李鹏两人先后走上舞台,向大家打招呼。然后又各做了一个简短的发言,向全国人民拜年,祝愿国家安定团结,祝愿人民幸福。之后,他们走下台来与在场的演职员一一握手。
当两位中央领导在面前出现的时候,现场的演员表现得还算不错,秩序没有乱。但是也看得出,有的演员急于抢到前排来和领导握手,但也有的老演员反倒让开,站到后面。田连元是队长,站在前排,领导和他握完手,他一回头,看见相声演员唐杰忠,便向他招手示意,让他过来,可是唐杰忠笑着摇摇头。田连元心中不免生出敬意,把出风头的事都让给别人,这样的人,更值得尊敬。
转眼到了1995年,央视又一次找到田连元。可以说这是田连元的第三次春晚,但也是一次失之交臂的春晚。
怎么讲呢?
1995年春晚的总导演是赵安,剧组的导演黄海涛找到田连元的时候,他正在北京二七机车厂电视台录制长篇电视评书《双镖记》。
黄海涛导演对田连元说,今年的春节晚会有一个新的创意,叫三地联播,就是北京、上海、西安三地联合播出的春节晚会。导演组决定请你、袁阔成、王刚三个人共同搞一个三地联说的评书。届时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一个在西安,现场直播,接龙似的把一个故事说完。
田连元一听,觉得这个形式挺新鲜,就和黄海涛到春节晚会的剧组去了,见到了剧组的负责人邹友开。邹友开也向田连元讲了一遍剧组的打算,并且决定这个节目的本子由田连元来执笔。
接过任务后,田连元再一次向邹友开确认:“是不是要把一个故事分成三节来说?”
邹友开说:“对呀,这三个故事合在一起是个整体,互相之间相接又要有悬念。最后还要有一定的立意,还要有意义,时间不宜过长。一地儿最多不能超过5分钟,三个地儿合起来15分钟。这也挺长了,最好一个人控制在4分钟以内。”
领导意见很明确,田连元回来马上动手,按照领导的意图开始创作。拿出初稿后,便赶紧来到剧组,征求意见。恰好碰见了王刚,田连元就把创作情况和王刚说了一下,然后又把本子给王刚看了。王刚看后说:“很好啊!”于是两人一起去找邹友开。
不巧,邹友开在外面忙着回不来,就说你先让导演张小海看一下吧。于是田连元就和王刚一起找到了张小海。张小海正忙着,有好几个本子等着他审。
田连元说明来意后,张小海说,“你把本子给我念一下。”
于是田连元拿出写好的稿子就念,边念边觉得张小海似乎有些不太满意。
听完,张小海说:“这个就是三地联播的节目啊,这样的写法好吗?”
田连元不知该怎么回答,反问一句说,“您觉得呢?”
张小海说:“我觉得这三地联播啊,最好每人在一个地区讲一个小笑话,各自独立的,这样现场效果会更好一些。讲点那种让人一听就乐的东西。”
田连元跟他解释说:“邹友开主任跟我交代过,说的是要讲一个有连续性的故事,我是按这个要求来写的。”
张小海说:“我觉得还是三地各讲一个笑话好。昨天有一位同志给我讲了一个小笑话,效果就非常好。”
田连元忙问:“是什么小笑话?”
张小海就把那个笑话讲了一遍。
田连元一听,这算啥笑话呀,太老了,大家早都熟悉了。你说上句,人家知道下句,没了包袱,谁还乐啊?
田连元心想,“算了,这个本子我写不了。”但是对导演不能这么说,还得客气。于是田连元就跟张小海导演说:“行!那我就回去再改改。”
张小海说:“好,你先改,改完了我再听一遍。”
田连元心想,“你呀,恐怕听不着了。”他对张小海说:“张导,我回去尽我最大努力去改。不过,要是改不出来我可就不回来了。”
田连元说完,发现张导愣了一下,因为从来没有人这样对导演说话,一般说来,让你改,那是对你高看一眼,很多人就是十易其稿,就是被导演语带讥讽,也不肯轻言放弃呀。
张导好像看出田连元的心思,格外嘱咐了一句:“一定要改出来呀,改出来之后我们再商量。”
田连元回答了一句,“好的……”
田连元离开张导的房间,王刚也跟出来了,他在身后问田连元:“田老师,您是不是不打算改了?”
田连元无奈地说:“你看见没?主任和导演的想法不一样。主任要我们三人说一个故事,导演要让我们每人说一个笑话。他们意见没统一,我怎么改?按主任说的,导演不同意,按导演说的,主任不同意,你不是左右为难吗?算了,我还是回去录我的评书吧。”
果然,田连元离开剧组,回去录他的评书去了。
后来袁阔成给田连元打了个电话,问他这个节目究竟是怎么回事。田连元对他解释说:“导演和主任的想法不一样,这个作品没法写,勉强写了也得给枪毙。”
袁先生似乎心有不甘,对田连元说:“你没再找他们沟通沟通吗?”
田连元说:“我跟张导说得很明确了,我要是改不出来我就不回去了。我没回去,他就明白了。这个事就算了吧。”
过了一段时间,田连元有些后悔了,悔的是自己办事不周。当时正急着录长篇评书《双镖记》,所以也就没把春晚当回事。自己没当回事没关系,人家王刚和袁阔成两位,却因为自己一时的意气用事,错过了上春晚的机会。起码当时也应该征求一下人家的意见啊,这种做法,有些唐突,很欠考虑。所以田连元对这二位一直都有一种愧疚之意。但是对自己来说,他是宁愿不上春晚,也不愿意被人蹂躏。
红透半边天的田连元,几年来,一直忙得不可开交,除了录评书、开研讨会、上春晚,还要参加一些大型的演出活动,各种荣誉也是纷至沓来。
在1991年,田连元被评为文化部和人事部联合授予的首届“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并应邀进京领奖。那天为他颁奖的是国务院副总理李铁映同志,他也喜欢听田连元的评书。颁奖的时候,李铁映握着田连元的手说:“祝贺你,希望你能说出更多更好的评书。”田连元回答:“谢谢领导的鼓励。”站在田连元旁边的是著名影视演员李雪健。听到田连元的回答,李雪健向田连元点点头,那眼神的意思是说“我也听过你的评书”。田连元也向他点点头,意思是说“彼此,我也看过你的电影”。两人会心一笑。这是缘分,谁能想到,三年后,李雪健在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中扮演宋江,而田连元则是《水浒传》的顾问。
发完奖,便是和领导照相。照相的时候,有些演员赶紧抢占有利位置。田连元原地没动,心想,等你们都找好了位置,剩下的就是我的了,站在哪儿还不一样?只要照片出来,上面有我就行。田连元一转头,又看到了李雪健,还有扮演周总理的王铁成,也站在一边,不去抢什么位置,一直等别人拣剩下的位置他们才站上去。田连元想,都是获奖演员,人的精神境界还是有所区别的。
第二天,获奖者在大会的安排下,登上了天安门。天安门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那是神圣的地方,是毛主席、周总理登临的地方。十五年前,田连元曾在前门用一位同志的望远镜,远距离观看天安门。而那时的田连元,他怎么也想不到,十五年后自己也会登上这神圣的天安门。
田连元从天安门向远处望去,看到了蓝天白云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看到了毛主席纪念堂。十五年的时间转瞬即逝,而中国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个喧嚣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一切都安静下来,国家正在健康有秩序地向前发展。
物是人非,站在天安门上的田连元,不免长长地吐了口气。
田连元和王铁成走在一起,因为两人都属于那种稳重而不事张扬的人。王铁成从粉碎“四人帮”后,就一直在影视剧中扮演周恩来总理,可谓形神兼备,是银幕上第一个周总理的扮演者。这时,游览天安门的群众认出了说《杨家将》的田连元,也认出了扮演周总理的王铁成,很多人涌上前,跟他们合影。同行的其他演员们也都过来找到田连元,和他拍照留念。
评书《杨家将》火了之后,田连元的演出也多了起来,比如受邀和《西游记》剧组一起到西安演出,在北京首都体育馆演出,等等。在西安和北京的这两次演出都是在体育馆里。尤其是在首都体育馆,面对近2万名观众现场说书,这在评书史上可是空前的啊!虽然田连元曾经在本溪体育馆里说过评书,但那毕竟是才几千人的小馆,和北京首都体育馆比起来,那真叫小巫见大巫啊。
那天在首都体育馆参加演出的有董文华、毛阿敏、克里木、刘欢、腾格尔、侯耀文、石富宽、李扬,主持人是赵忠祥、方舒,都是当时文艺界响当当的大腕儿。由于北京电视台刚刚播完《杨家将》,所以当主持人方舒刚刚报出“下面请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全场2万人的掌声便雷鸣般地响起。田连元上场说了一个短评书《白字司令》,说是“文革”中有个造反司令没有文化,把走资派“瑞土耒”念成了“端上来”,结果手下人真的就把他给端上来;另一个走资派叫“辛斧”,结果念成了“亲爹”。说完,观众乐得不行,掌声热烈,不让下场,只好返场又说了一段《事故的故事》,观众还是不依不饶。田连元不能再说了,别人还有节目呢。只好在掌声中强行退场,而下一位演员也只好在掌声中强行演出。
在首都体育馆第二天的演出照样掌声热烈,没办法,只好比第一天又多说了一个小段。三个小段,面对三个不同方向,每转到一个方向,那个方向的观众就像中了彩一样,连鼓掌带喊叫。
剧组的同志都羡慕地对田连元说:“田老师这两天,真是大火啊!”
田连元笑笑,他知道自己应该如何面对这火,必须保持清醒,因为“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一个人,尤其是演员,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永远红下去。为此,田连元写诗一首勉诫自己:
火了好比星中月,
泥了好比霜后花。
不火不泥乌嘟水,
有火有泥才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