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破浪会有时——不仅仅是希望

6.长风破浪会有时——不仅仅是希望

田连元坚信,评书还会有它焕发青春的那一天。

评书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很多人说它垂垂老矣,迟早会退出历史舞台。但是田连元坚定地说,只要人类还说话,它就不会衰亡,因为它是说话的艺术。

然而,随着市场和艺术本身的多元化,观众对评书的热情已渐退去。而且,目前全国专业的青年评书演员人数寥寥,评书名家年事渐高,评书艺术后继乏人,很多记者在采访田连元的时候,都不无担忧地向他询问同一个问题:评书会不会衰亡?

这是一个很残酷的问题。

作为一个有着六十多年演出经历的评书艺术家,伴随着新中国曲艺事业的起起伏伏,田连元始终站在评书发展变化的历史潮头,本身就足以成为一部中国的评书史,他对评书倾注了全部的爱,付出了全部的心血。他不愿意看到评书的衰落,他还在倾尽全力去做自己所能做到的一切。

田连元说:“近年,常有人问我,评书现在发展低落,会不会有一天消亡?我对此倒是很乐观。首先,评书生命力扎根于‘讲故事’这一最基本、最朴素的人类传统。讲历史、讲现实、讲人生,这种形式是广大人民群众最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同时它也是很多其他艺术形式的母体和载体。作为一门说话的艺术,只要人类还有听故事的需求,评书就有生存基础。其次,评书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它的历史沿革是这样,现代的它同样如此。”

田连元说得没错,评书艺术之所以能够传承千年而不衰,这是因为评书这门艺术具有随时代而变的特点,从诞生的那天开始,评书就具备了这种先天的优势。因为评书是语言的伴生品,语言存在,它就存在,语言发展,它就发展,除非语言消亡了,评书才会消亡。

而且,评书从诞生的那天起,它就深深地扎根于民间。千百年来,它始终与最普通的老百姓同欢共乐,同悲共喜,从来都是放低身段。尽管也曾走进殿堂,尽管也被文学大家带进名著,尽管也出过艺术大家甚至万人空巷,但它也从没有翘起尾巴,没有认为自己高大上,依然“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但是,有些艺术则不然,比如芭蕾舞,它离不开舞台,下不了矿井,进不去田间地头,到不了工地车间,它永远都是小众的。而评书,一把扇子,一方手帕,信步闲庭,随遇而安,人生大世界,天地大舞台,它的生命力能不顽强吗?

评书有着敏锐的触角,它和时代的脉搏共振。有广播了,评书走进了广播电台,出现了广播评书,袁阔成成为一代人的偶像;有电视了,评书又走进电视,出现了电视评书,田连元成了一个时代的明星;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出租车里,哪辆车里没播放过评书,那个司机不喜欢单田芳?

评书船小好调头,而且无孔不入。如今网络盛行,评书马上渗透网络,出现了网络评书;观众喜欢动漫,马上便有了动漫评书吸人眼球。田连元说他播讲的《隋唐演义》《海青天》等都被改编成了动漫评书,他认为这种形式非常好。他说:“动漫评书将评书演员的语言与动漫画面有机结合,是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现在有很多讲故事的电视栏目,比如《王刚讲故事》《牛群讲故事》《巩汉林讲故事》等,他们在讲故事的同时,配上电视台录制的画面,把故事的场面立体呈现在观众眼前,让观众既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又可以产生联想的效果,这是评书艺术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

田连元认为,所有这一切都表明,评书在新时代,在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不仅使评书的表现形式更加轻便灵活,内容也在不断改变更新,并可以随时代变化而变化。比如通过手机可以听书,网络上可以随意下载,动漫画面可以给评书配画面等。所以他不担心评书被边缘化。相反,评书有了更强大的传播力和生命力,以全新的形式向观众展示它的新姿。

但这并不等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现实还是很严峻的。

时代的发展,娱乐方式的多元化,观众被分流,这不仅仅是评书面临的问题,也是所有的艺术所面临的问题。但是,相比起其他艺术,评书更有着自我优化的能力,更有自我变革创新的优势。

田连元认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生还是死,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外部力量的扶持和挽救上,就像人的生命一样,医生再高明,救得了你一时救不了一世,关键还在于你自己的生命力。不要抱怨外部环境,不要抱怨演出场地减少,不要抱怨观众抽签,不要抱怨政府不扶持,首先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你的东西为什么老百姓不喜欢?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始的时候,定位是纯学术电视栏目,请国内顶级的专家学者讲课。但是,很长时间,观众居然不知道央视有这样一个栏目。《百家讲坛》把原本学术化高大上的宗旨调整为“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座桥梁,是大众化的,是单向的,不是让百姓通向专家,而是让专家通向百姓。于是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尤其是易中天的《汉代风云人物》《品三国》大火起来。用央视制片人的话说:“易中天采用了更像老百姓所熟悉和易于接受的类似于‘说书’的方式,采取章回小说的方式,每集结尾设几个问号,留下悬念。”

央视著名主持人王志说,“观众反映听易中天老师讲课像听评书一样,很有意思。”易中天说他没有听过评书,更不是参照了评书,但是观众就是按照评书来听的,因为易中天的《百家讲坛》中,有太多的评书元素。所以,评书的渗透力和生命力无处不在。

说了一辈子评书的田连元,他认为评书看似非常简单,但是其中非常复杂。说简单,只要会说话,就能讲故事,只要能听懂话,就能听故事,三岁的孩子不识字,每天晚上闹着妈妈讲故事,否则不睡觉。说复杂,一个评书演员,不下一辈子功夫,不做一辈子学生,你就只能是个说书匠,而成不了评书艺术家。

所以,要说好评书,首先是评书演员的个人修养,除了道德品质的修养外,更需要知识的储备。田连元说,“一个好的说书艺人,要博览群书,博古通今,要懂得方方面面的知识,尤其是说一些传统书目,一定要有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知识积淀。演员说不明白,观众听了就更糊涂,自然就不会喜欢。”易中天的《百家讲坛》为什么更受欢迎,是因为仅有了评书的元素还不行,更要有学问,有思想。这就给评书演员们提出一个课题,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田连元认为,评书演员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加强四个方面能力:一是“说”,也就是讲故事的叙事能力,这是基本功;二是“演”,要把讲述的人物演活,人物形象塑造得活灵活现;三是“评”,说书人在关键时刻必须得有个人见解,而且要站在一定高度上,富有一定哲理性;四是“博”,也就是修养和素质,评书演员到老都得做学生,必须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素养。

但这是需要时间的,田连元他们这些老一辈评书艺术家,从茶馆到舞台,再到广播电视,骨碌了一辈子才骨碌到现在这个样子。所以田连元老跟他的徒弟说,你们脑子要老记着一个事儿,凭什么人家要买票看你?你得说得好,让人家爱听才行,否则人家在家里睡觉好不好?

田连元说:“评书是一个人的艺术,站在台上演员就是一个艺术整体。你的声音、气质、感觉、形体,对观众都有着直接的影响。观众只看你一个人在台上表演,凭什么就看你一个人,这就是你的艺术魅力,形成这种艺术魅力就需要你反复实践和锻炼。”

田连元常告诫他的徒弟,评书不像影视剧,演员只要拍一部片子就可以爆红。评书是慢工细活儿,付出的多,收获的小,需终身努力,不能急于求成,指望尽快成名成家,有的用手段炒作成名的,红一阵就过去了,自我标榜的往往达不到目的。所以要安于清贫、耐得住寂寞,没有这种精神,就别干这个。

现在评书观众减少和评书创作也有关系,没有好的吸引人的评书,观众当然不买账了。

所以,评书演员除了会演,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会创作。和小说一样,比如说,有了中国的四大名著,有了那么多世界经典,有了那么多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现代人就不要再写小说了吧?其实不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人们的生活、思想、情感、世界观无时不在更新。所以古人的情感、古人的经历,代表不了当代人的情感,也代表不了当代人的经历。人们更愿意看到当下的社会变革,看到当下人们的喜怒哀乐。所以,人们还是希望看到当代人写的当代事,读者可以从中反观社会,反观自己。评书就是这样,人们喜欢《水浒传》,喜欢《杨家将》,喜欢岳飞、寇准、杨志,但是也喜欢《平原枪声》,喜欢《林海雪原》,只是这样的长篇评书少之又少。

田连元说:“评书历来都是关注当下,随时代发展,如果只拘泥于古法,拘泥于旧题材,只会捆住评书艺术向前发展的手脚。评书在历史上也不是都说古代的,《杨家将》这本书早在南宋末年就有人说。那个时候说《杨家将》就如同我们听《铁道游击队》一样,是当代的故事。明朝的《三言二拍》是话本小说,里面的故事就是当时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所以,对评书从业者来说,创作观众喜欢的,紧扣时代的,反映当下人们喜怒哀乐的评书是当务之急。”

这些年,田连元创作了大量的现代评书,比如《追车回电》《没演完的戏》《贾科长买马》《新的采访》《梁上君子》《事故的故事》,等等,都成为评书艺术史上的经典。还有把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写成短篇评书《英雄三兄弟》等,在全国巡演。但是这些还都停留在短篇上。近些年,田连元在评书创作上进行了大胆探索,以实景评书的形式来讲党史故事如《星火燎原》,还有群口评书《辽沈战役》,以及《领航中国》《铁马冰河英雄谱》等长篇巨制,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田连元说:“不仅是评书,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必须有时代感,有当代性。如果观众一接触评书,就觉得距离自己非常遥远,那评书艺术真的就面临衰亡的危险了。”

谈及评书的今后发展,田连元认为最迫切的任务是赶紧构建评书艺术的表演理论。在他看来,评书传承,完全依赖师傅徒弟之间的口口相传,已经过时,那是在旧社会氛围之下可行的形式。而在今天,学校开课优于广纳弟子。而且,评书人才要从小开始培养,只有形成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这么一个完整的教育链条,才能培养出好的评书人才。而学校授课,必须要有好的理论、好的老师、好的教材才行。

这些年,田连元一直没有停止为评书而奔走的脚步,尤其是经历过车祸和丧子之痛的变故之后,已年近八旬的老人越发感到时间的紧迫。

曾有人找他去尝试网络直播,他拒绝了。直播对他来说,真的是小菜一碟,但他没有时间,他说他这个年纪了,不想花精力去扬名,不想做网红,只想把宝贵的时间用在传承评书的事业上。

有人对他说,你的评书有很多盗版,只要你起诉,保证你能赢。但是田连元还是拒绝了,他说他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追究这个事。什么名啊利啊,对他都早已云淡风轻。田连元把他的全部精力用在了传承评书艺术上,他倾尽全力编写了评书的大学教材;他的身体刚刚恢复,就马上又收入门下两批徒弟;他抽出时间参加下基层曲艺汇演,传播评书艺术;和电视台电台合作,创作和播讲红色经典。他还忙于各类社会活动,到大学、图书馆讲学,到各级电视做访谈节目,接受报纸杂志采访,目的只有一个,弘扬评述艺术,让广大群众了解评书,热爱评书。

唐代诗人李白诗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豪迈的诗句,对田连元来说,何止是一种希望和信念,它一定会再次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