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当一个人的历史,成为一代人的历史,成为一个社会一个时期的历史的时候,这便是一个人的荣耀,因为在这段历史进程中,他参与和改写了这段历史。
可以这样说,作为一个说书人,一位评书艺术家,田连元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评书历史,并用一己之力,改写了中国评书的历史,引导了中国评书的历史走向,这是里程碑式的建树,也是对中国艺术史的贡献。
中国总是苦难和辉煌交织在一起的,田连元的一生,也是苦难和辉煌交织的一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可以这样说,我们不希望苦难,不需要苦难,可是如果田连元没有那些苦难,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如果没有各种文艺形式的兼容并蓄、融会贯通,也不会造就一代评书大师,尽管他不认为自己是大师。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得他在评书艺术的领域里独树一帜,后人难以超越。他的成就、他的学识、他的境界、他的品格,都成为中国曲艺界甚至中国文艺界在这个时代中的最大亮点。
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感谢这个时代,因为这个时代慷慨地为我们奉献了像田连元这样的评书艺术大家,他用他那充满魅力的语言,伴我们度过一段幸福的时光和难忘的岁月。
在田连元的家里,有很多人赠送给他的书法作品,这些书法作品写的都是对田连元先生的赞词。其中有一幅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张飙先生的一篇作品,是在田连元遭遇车祸时赠给田连元先生的,不仅字写得好,词写得也很精彩,这里不妨原文录下:
一招式演遍天下好汉,
一把扇舞尽刀枪戟剑,
一张嘴穿越历史浩瀚,
一句话说透忠贤佞奸。
刘秀寇准包公瓦岗寨全带着现代烙印,
皇帝将军盗贼读书人各自有幽默嘴脸。
杨家将大江南北万人空巷,
话成语工农兵学九界笑谈。
大学毕业书摊,
博士论文坊间。
随国运浮沉,
共时代磨炼。
落寞穷酸,正好汲点点生活创作泉。
巨祸大难,更显出铮铮硬骨男子汉。
七十载辛勤为时代写传,
扎生活沃田,
与传统紧连,
开评书新元。
这段词是对田连元一生最好的概括,也是对田连元评书艺术最中肯的评价。这样的词语,田连元配得上。
说心里话,在采访和撰写田连元这部人物传记的时候,我不时为田连元的坎坷命运所感慨,不时为田连元在艺术道路上的孜孜以求所感动,不时为田连元身上所呈现出的那种伟大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也不时为田连元和刘彩琴六十多年相濡以沫的忠贞爱情所动容。尤其田连元和刘彩琴向我讲述那场车祸和失子之痛时,尽管他们平静如水,但我的眼泪却止不住流了下来。
从2019年春天接到任务,到年底完成这本书的初稿,再到2020年7月完成第三稿,倾注了我全部的情感,因为撰写田连元这样的艺术大家一直是我所愿。
所以,这部书稿的完成,除了要感谢本溪市委宣传部领导的信任外,更要感谢田连元先生对我的支持。那些日子,他放弃一切活动,在他的家中,整整和我唠了近十天的时间,提供了所能找到的所有资料。田连元先生在这几十年中,采访他的记者可谓数不胜数,他说他从来没有拿出过这么长的时间来接受一个人的采访,这是我的幸运。还有他的夫人刘彩琴,本来腰病卧床,在我的请求下,也爬起身来,和我唠了一个上午。
田连元先生在艺术上做到了极致,在做人上也做到了极致。这部作品的写作虽然很艰苦,但却是快乐的,因为我在写田连元先生的时候,在享受他的艺术魅力的同时,也在享受着他人格的魅力。因为在当代,把艺术成就和伟大人格完美集于一身的人,实属凤毛麟角。
个人传奇往往和特定时代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而人生细节更能真切地透视出耐人寻味的历史信息。我一直在寻找田连元先生成功背后的密码,并努力把这密码破译出来,呈现给每一个喜爱田连元的读者。
采访和撰写田连元的报道和书籍很多,希望我这部书稿能成为最好的一部,并作为2020年田连元先生八十大寿的最好礼物,献给尊敬的田连元先生。
2020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