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不起故园情——故乡是本溪

4.何人不起故园情——故乡是本溪

1960年,刚刚二十岁的田连元从天津来到本溪,转瞬之间,已经快六十年,一个甲子了。这六十年中,田连元和本溪结下了血浓于水的不解之缘。尽管这些年里,田连元在艺术道路上,经历了风风雨雨,但这风雨没有将田连元和本溪的缘分吹散,反而越发滋生了田连元心中那不能割舍的故乡情愫。

田连元有四枚印章:长春赤子、津沽少年、辽东山人、京师闲客。这四枚印章各有含义,代表了他人生中四个不同的阶段:

长春赤子:田连元的祖籍河北,出生在长春;津沽少年:他少年时代读书和学艺的地方;辽东山人:他人生从青年到壮年再到退休,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本溪。因为本溪属辽东山区,所以称自己为辽东山人;京师闲客:是说他在晚年的时候,生活在北京,退休了,尽管依然很忙,但也自称闲客。

有人会问,这么多的地方,哪一个才是田连元心中的故乡呢?

李谷一有一首歌唱道:

走遍了南北西东,也到过了许多名城,

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

……

这首歌是原空政文工团的阎肃老爷子创作的,加之李谷一那京腔京韵的演唱,真是道尽了海外游子心系故乡,怀念北京的赤子之情。

那么田连元一声也是这样,“走遍了南北西东,也到过了许多名城”,祖籍河北,出生长春,少年津沽,游走山东,落脚本溪,晚年北京,这么多地方,哪一处才是他的故乡呢?没的说,李谷一唱的是“故乡是北京”,那么对田连元来说,自然是“故乡是本溪”了。

为什么?因为田连元在本溪生活的时间最长,尽管有坎坷,有磨难,更有辉煌,扯不断,理还乱,在他的心中,本溪的分量最重。

为什么说扯不断,理还乱呢?因为自从来到本溪那天,田连元就打算过离开,但怎么也走不掉、离不开。

你看,就在田连元在济南和办公室主任陈连文签了加入本溪市曲艺团的协议后,刚回到天津,恩师张立武就推荐他到安徽省曲艺团。张立武还亲自找到天津,却因为没有全国粮票,无功而返。如果陈连文晚去山东几天,田连元很可能就是安徽曲艺团的人了。

来到本溪后,机会又来了,安徽曲艺团那边还要田连元。怎么办?犹豫了一阵,田连元下了决心,因为到安徽,毕竟是省级的曲艺团,会有更大的发展。可是要调走,不能不起户口啊。怎么起呢?如果和领导说,领导肯定不会同意,因为此时的田连元,说火了彩屯,已是本溪曲艺团的创收大户,他走了,团里少了一大块收入。

田连元决定偷偷地走。

当时田连元是本溪曲艺团的宣传委员,给团里填报表的时候,借给介绍信盖章之机,多盖了一张空白介绍信。然后自己把表填好,拿到溪湖派出所去起户口。派出所的户籍员看了看田连元,问道:“你是曲艺团的吧?起户口光有介绍信不行,得有单位和宣传部的领导签字才行!”

田连元心虚了,我的天,这事哪敢让领导知道啊,领导知道了硬不放你,你干没辙,弄不好再给你小鞋穿。再说了,你私开介绍信,这问题说有多重就有多重。一连几天,田连元都忐忑不安,生怕让团里领导知道。于是这调转的事儿,只能不了了之。

从桓仁农村刚刚回到本溪的时候,田连元参加省里的汇演,引起轰动被沈阳曲艺团相中,并派人专门找他密谈。因为当时田连元还是个农民,沈阳曲艺团给他找了沈阳郊区最好的一个生产队。可是还是没走成,因为此时本溪解决了他的户口问题,并且把刘彩琴也安排进了歌舞团。

又有一次,全总文工团要调田连元,著名相声演员高英培找到田连元,说,“你到我们全总文工团来吧,团长叫王显宁,他看中你了。你要是来,我们红毡铺地欢迎你。”当时全总文工团正想筹建一个说唱团,高英培说,“你来可以当文工团的副团长,兼曲艺团团长。”于是田连元开始活动调动的事。

可是谈何容易。

全总文工团说,“实在不行,你人先过来也行。”于是田连元便加入到全总文工团的演出队伍之中,随团到广州、深圳、大连等地演出了四十多场,又出节目又主持,出力不小,但最终还是没有调成。为什么?本溪就是不放。那时候的人是单位所有制,是不能随便流动的。

田连元实在不想放过这个好机会,于是回来找团里,找局里,最后找到市委书记。书记态度倒是很和蔼,但是很坚决,没有商量的余地。他对田连元说,“不能放你走。如果放你走,对不起本溪市人民。”

这话吓了田连元一跳,“我的天哪,我有这么重要?”田连元明白,市委书记都这样说了,下面就更不能放了。

不久,又一个机会来了。天津著名演员骆玉笙,有一次在陈云接见的时候,向陈云提了一个建议,说是能不能在天津筹建一个中国北方曲艺学校,专门培养曲艺人才。陈云听了很赞赏,就让有关部门研究。于是过了不久,这所曲艺学校就正式批准,筹备组建了。校长叫王骥,他找到田连元,说你是天津人,又是曲艺名家,希望你能来学校任教,并担任业务校长,还把三室一厅的房子都给准备出来了。

田连元来到学校,王骥带他参观了校园,看了三室一厅的房子,当场就把钥匙交给了田连元。那时候,房子可是头等大事,很多人的工作调转,除了两地生活就和房子有关。田连元接过钥匙,马上回本溪办手续。

结果,本溪还是不放,他也无可奈何。

学校不死心,又派了一位副校长,拿着商调函来到本溪,还是不行。田连元无奈,找到省委宣传部的一位老领导,这位老领导看了看商调函,笑了,说:“如果是调令,那没办法,我放人。可这是商调函,是和我们商量的。商量嘛,没有商量的余地,我不同意。”

学校至此仍不死心,因为他们急需人才,先后到本溪来了六次,也没调成。无奈,学校说,“这样吧,你先来学校教课,调动的事咱们慢慢来。”

于是,田连元和夫人刘彩琴一起,来到天津曲艺学校,在学校整整教了两年课,带了一届学生,最终也没有调成。而学校的房子,一直给田连元留着,留了八年,可见求贤若渴。最后田连元彻底失望,八年后,把钥匙交还给了学校。

除了天津曲校,中国广播说唱团也要调田连元。当时的总团团长叫熊生民,他对田连元说,“我们现在就缺一个说评书的,你来我们热烈欢迎,明年就办你的事。”可是第二年熊团长调走了。这事也就撂下来了。

还有中国铁路文工团,也找到田连元。团长说,“干脆你来我们团吧,只要你一年能保证八十五场演出,余下时间你自己支配。侯耀文也在我们团,但他坚持不住。他不在的时候,你带团演出。”这次田连元又层层找,回答还是两个字“不放”。相声演员石富宽一直和侯耀文搭档,有一次看到田连元,很高兴地对田连元说,“大家都听说你要来,欢迎啊。办得怎么样了?”田连元苦笑着说,“八字还没一撇呢!”

还有煤矿文工团的团长瞿弦和,他过去曾和田连元学过评书《新的采访》,田连元一招一式地教过他。他说过“我也是田老师的学生呢”。瞿弦和也想调田连元,并以解决房子为“诱饵”,他说:“如果你能来,房子没问题。”结果,也是走不成。

有人说,这是因为田连元的乡情,他舍不得离开本溪。其实,这是不符合实际的,田连元一直都想离开本溪,因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他离开本溪,走向更高的艺术平台,这是艺术发展的一个规律,也是人才成长的规律。况且,从袁阔成,到单田芳,再到刘兰芳,评书四大家,已经先后有三大家进了北京。

田连元出生在长春,长春是他的出生地,也是他的故乡;他从小就生活在天津,那里也应该是他的故乡;他的老家河北沧州,也是他的故乡,是他的根。可是他为什么偏偏留在了本溪呢?

这里应该是一个体制的问题,更多的还是本溪的领导和本溪人民的多次挽留。田连元从农村回来,还是一个农村户口,沈阳曲艺团要他,给他安排在了沈阳一个郊区生产队,可是本溪市恰在此时解决了他的工作问题,给他变成了城市户口,还把夫人刘彩琴也安排进了本溪歌舞团。在天津艺校调他的时候,给他房子,连钥匙都交到他的手里。不是没房子吗?本溪市政府特事特办,给他解决了房子问题。

田连元在2000年的时候年满六十周岁,当时他正在北京开曲代会,文化局的人事干部打来电话,对田连元说,“田老师,您到了退休年龄了,回来办手续吧。”第二天,又给田连元打电话,“您要是回不来,我们就给您办了吧。”结果,局里管人事的干部给田连元按一般干部退休计算,工资百分之九十。田连元获得那么多的大奖,全国的、省里的、市里的,以及好多次的省市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都给忽略不计了。这些大奖中只要有一样就是百分之百开支。田连元并没计较,可是市领导得知后,交代有关部门,田连元的事情一定要解决好。按照市领导的指示,有关部门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比照省里老艺术家杨仁恺、李默然、乌丙安等人的做法,不退休,并把关系转到本溪市文联,任本溪市文联名誉主席,一切荣誉、工资、福利待遇,按在岗对待。

本溪市第一届天女木兰奖,这是本溪市政府对艺术人才的最高奖,颁给了田连元,这是本溪艺术家的终身大奖;在本溪市第六届天女木兰奖颁奖大会上,田连元还被授予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2010年元宵节,本溪市委、市政府隆重举办本溪市文化艺术界“庆元宵、促和谐”新春联谊会。会上,田连元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本溪市文化形象大使”荣誉称号。

田连元从艺四十周年的时候,本溪市搞了一次隆重的庆祝活动。这次活动还邀请了中宣部、文化部、省文化厅、省文联以及省市的领导,理论家、文艺评论家等。辽宁省副省长林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素芝,人民艺术家李默然,理论家彭定安,辽宁大学教授乌丙安,南开大学教授薛宝琨,北京大学教授汪景寿等出席。田连元在会上发言感谢大家,并赋诗一首:

四十春秋忆往昔,

从艺坎坷志未移。

鼓励又从今日起,

不用加鞭自奋蹄。

从艺五十周年的时候,田连元拒绝了活动的建议。但是,田连元其他的活动依然不少,先是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邀请田连元做了一期节目,紧接着辽宁卫视给田连元做了两期《风云人物》节目;香港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对田连元进行了专访;中央电视台的《人物》栏目,也给田连元做了一期专题。当时田连元自己还纳闷,今年怎么了,为什么电视台接二连三给自己做节目呢?后来忽然想到,今年是从艺五十周年,你自己不在乎,媒体可当回事啊!

七十岁生日的时候,田连元想,过生日是家事,他只想和家人在一起,低调过过得了。没想到市领导到台湾出席一个文化活动,见到了田连元的徒弟叶怡均,她说她过几天要来本溪,给师父过生日和他的五十年金婚。而且田连元还要在生日这一天收天津的曲艺团演员王静为徒。这么重要的事情,市领导当即决定,市里出面来办。于是这位本溪市的领导亲自出了个题目叫“连元三喜”:七十大寿、五十年金婚、收一位弟子,可谓三喜临门。

在田连元从艺六十周年的时候,也就是2015年,本溪市举办纪念大会,隆重纪念田连元从艺六十周年。这次活动,由中国曲艺家协会,辽宁省文联,本溪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题目就叫“‘本溪评书’传承与保护论坛暨田连元先生从艺六十周年纪念活动”,其中有“艺海泛舟——田连元先生从艺六十周年回顾展”,这个展分三个部分:一是田连元先生出版的图书、光盘及报道他的报纸杂志;二是田连元先生不同时期的照片;三是田连元先生的书法作品及部分书画家赠贺的书画作品。当晚还在人民文化宫举办了“花甲艺彩耀春秋——田连元先生从艺六十周年暨中国曲艺送欢笑走进本溪”文艺晚会。第二天又在本溪富虹国际饭店会议厅举办了“本溪评书传承与保护论坛暨田连元先生从艺六十周年研讨会”。

六十年了,从1955年9月在天津南郊小镇第一次登台为起始,田连元已经在评书舞台上整整度过了一个甲子的书坛岁月。

田连元曾充满深情地说:“本溪市委、市政府和本溪市人民对我如此器重,我感到很光荣。本溪出了很多文化艺术名人,也有很高的文化艺术成就,我代表不了一座城市,但我会尽全力按照这个标准去做,为家乡做事是我应尽的责任。”

田连元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几十年来,凡家乡本溪有重大活动,田连元二话不说,必定赶来助兴;家乡的大事小情,他都亲力亲为;即便已是名满天下的评书大家,他仍是不改初衷,一如既往地支持家乡;田连元从来到本溪不久,就曾带一个演出队下乡为农民演出,甚至一个大队一个大队地到山沟里演;逢年过节他下部队、进营房,搞军民联欢;他把为工人演出看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到炼钢炉前,到煤矿的坑口,记不清为工人们演出有多少次了;他还冒着生命危险到老山前线为本溪籍战士演出。有几次本溪搞大型文艺演出,重金请来不少全国知名的明星大腕。田连元自然不可少,可是田连元分文不取,他说:“你看过在家里洗碗还有人给钱吗?”

2009年,本溪要拍摄电视宣传片《话说本溪》。接受邀请后,田连元欣然从命,不顾天寒地冻、暑气当头,历时一年,走遍本溪的山山水水。尤其令人敬佩的是,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亲自撰稿,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把本溪的历史风貌、地理人文、名胜古迹以评书的语言、说书的方式,进行精彩介绍。

田连元是本溪的骄傲,本溪舍不得田连元走。田连元也深深地爱着本溪,所以,那么多的机会,虽然也争取要走,但本溪不放,他自己就先放弃了。那些年,本溪走出去的文艺人才其实也并不算少,为什么人家走得出,他却走不了呢?

田连元坦率地道出了其中的原因,他说:

“我离不开本溪的原因有三:一是本溪是风水宝地,山水齐备,草密林茂;二是这里有我和谐的人气,浓厚的乡情;三是这里有我深深的根基,六十年的时间,山城人从各个方面对我有了全面的认识、彻底的了解,挪个地方,就不具备这些条件了。”

其实,说白了,就是他说的那句——“浓厚的家乡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