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塑造自己,再管教孩子
3.先塑造自己,再管教孩子
许多家长常常把家庭教育单纯地理解成“塑造孩子”,他们往往不承认孩子的问题根源其实是在家长身上,结果不仅解决不了问题,甚至还会滋生更严重的问题,因为那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比如,在孩子刚上幼儿园那会儿,很多家长都会认为送孩子简直是趟“艰难之旅”。孩子哭哭啼啼,磨磨蹭蹭,家长连拉带拽,软哄硬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孩子送去幼儿园,可是,刚进教室又哭声不止,家长趴在窗外掉泪,一步三回头,那情景真如生离死别,凄凄惨惨。然而,这责任又在谁呢?许多家长往往会“矛头向外”。有怪孩子的:孩子太娇气、孩子脾气太坏、孩子比别人认生;也有怪幼儿园的:我们孩子看见那个老师就害怕……怨来怨去,就是不想想自己有没有问题。
有一位母亲甚至还这么跟我讲:“我发现只要是我送孩子去幼儿园,她的事儿就特多。慢慢腾腾不说,要求还不少,跟我讨价还价后,还委屈地哭鼻子。可是,要是换作她爸爸送她去幼儿园,什么事儿都没了,乖乖地说去就去,不闹也不哭。您说怪不怪?”
要我说,一点都不怪。孩子是天生的外交家,非常善于察言观色和总结经验。当她经过多次试探,发现妈妈比爸爸心软,好说话,在妈妈面前只要一哭,凡事都能如自己心意,当然就专门来“欺负”她了。这位妈妈觉得怪,是因为她没有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还有一个故事更有意思。这件事发生在我们单位,当时,我在一楼办事,突然看到一个小女孩在楼梯处摔了一下,我感觉问题不严重,就没有过去帮她,径直朝二楼的方向走去。果然如我所料,小女孩自己一声不响地站起来了。奇怪的是,她“噔噔噔”地往楼上跑,刚上二楼,远远地就朝迎面走来的我的一位女同事喊“妈妈,妈妈”,边喊边哇哇地哭。后来,我问这个女孩:“为什么你在一楼不哭,跑到二楼才哭?”孩子的回答令我颇感惊讶:“一楼没有妈妈,我哭给谁看!”原来,这位同事对自己的女儿一直非常娇惯,简直是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百般地宠着。
有句话说:父母是原文件,时间是复印机,而孩子则是复印件。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之前,一定要先审视自己是怎样的原件,而你又想看到怎样的复本。换句话说,作为父母,管教孩子首先要管教好自己,以身作则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把孩子送入幼儿园后,交给老师,扭头就走,不要迟疑,更不要千叮咛万嘱咐,要不然,就会“启发”孩子流出眼泪来。听见背后的哭声,也别动不动就回头,因为你一回头,孩子就会哭得更厉害。哭就让他哭,哭够了他自然就不哭了。
送孩子入园是这样,其他方面也同理。然而,现如今,一些年轻的爸爸妈妈,上班时很忙很辛苦。一回到家,只想着自己的休闲娱乐。所以,当父母指着孩子的鼻子大声呵斥“你给我念书去,不许看电视”时,不妨反省一下,自己躺在沙发上优哉游哉地看着电视,能让孩子安心读书吗?当父母扯高嗓门告诫孩子“不珍惜时间学习就是慢性自杀”时,不妨反省一下,自己一宿一宿地玩麻将,难道父母的时间不宝贵,不是在慢性自杀吗?当父母指责孩子贪玩、懒惰、不刻苦时,不妨反省一下,自己在孩子心中又是什么样的形象呢?
不过,这里的管好自己也并不是自我攻击。有些家长由于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常常不能自拔,往往会说出这样的话:“我是个失败的家长。”“我觉得自己是个非常无能的人。”“我真后悔,不该要孩子。”其实,这些自责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破坏家长的信心,磨灭家长的斗志。相比这种破坏情绪的自我否定,倒不如冷静地分析一下自己的失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提高自身素质,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要知道,家长不是神仙,家长也有犯错误的时候,犯错误不可怕,关键是有改正错误的决心和能力,这样的话,家长才会给孩子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所以说,若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自己就先做那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