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稚嫩谎言背后的真实动机
22.解密稚嫩谎言背后的真实动机
一天,悠悠从幼儿园回来,突然对我说:“妈妈,我再也不要和圆圆玩了。”“为什么呢?”我好奇地问。
“因为她撒谎,老师说她不是一个好孩子。”悠悠斩钉截铁的语气让我感到了她小小身躯中的正义,但我却隐隐感觉老师轻易给孩子贴上“撒谎”的标签并不是一件明智之举。于是我问悠悠:“圆圆怎么撒谎了?”
“老师让我们大家说说家里养的宠物,圆圆最后说的,她说她家里养了一头大狮子,是她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我们大家可羡慕她了,都跑过去围在她身边问狮子长什么样?是不是每天都和它一起玩?可老师说她撒谎,是一个不诚实的孩子,狠狠地批评了她。大家都说撒谎不是好孩子,所以我以后也不和她玩了。”
悠悠的话让我不由在眼前浮现了当时的情景:当大家兴高采烈地讲着自己的宠物时,因为圆圆家里什么宠物都没养,所以她插不上话,一着急便夸了口,说自己养着一头大狮子当宠物。这一下,原本受冷落的圆圆立刻成了孩子们关注的中心。这就是圆圆“撒谎”的动机。然而在老师的眼里,“撒谎”却是一个有关道德品质的原则性的大问题,可想而知,在她暴风骤雨式的批评中,这个对“撒谎”还是懵懂无知的小女孩的心灵会受到怎样的打击与伤害?
的确,孩子撒谎并不是一件好事,因此会令许多家长与老师对待此事如临大敌。但是对于孩子的撒谎问题,作为大人绝不能仅仅依据主观想象,就给孩子贴上道德缺陷的标志;而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境,以及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心理年龄与特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然后再采取恰当的措施,耐心地教育和引导,才不至于令“撒谎”真正成为孩子的道德缺陷。
三到六岁的孩子说谎背后隐藏着许多秘密,而探究这些秘密并找出解决办法才是让孩子长大后杜绝说谎最根本的做法。有的孩子说谎只是因为想引起别人的关注和注意,渴望维持好的形象,或者排解孤独、寂寞和恐惧。对于这样的孩子,大人们应该尽可能地多关注她,在她说话的时候注意聆听,并用眼睛注视着她,这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你对她的关注与关心。但同时,大人要委婉地指出她所说的大话是不对的,比如圆圆,老师可以这样对她说:“老师知道你很喜欢狮子,很想养一头狮子当宠物,但养狮子太危险了,等我们长大以后再来讨论这件事怎么样?”在这种情况下,说谎的孩子通常会因为得到了他人的关注而心满意足,对于自己说大话的行为很自然会感觉到不当,因而便会很自觉地停止说谎的行为。
有的孩子对“撒谎”并没有确切的概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有着非常丰富的想象力,但因为记忆的混乱与经验的不足,他们又常常将想象中的事物和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混淆起来。因此,当大人们听上去他们是在撒谎时,而在他们自己的意识中却只是在表达自己的一种美好的愿望,与孩子的品行并无直接关系。假如这时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他们说谎,并斥责他们是坏孩子的话,对他们幼小的心灵会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直接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与语言表达力,是一种十分危险的行为。
孩子从两三岁起便有了初步的是非观念,对于自己错误的行为会感到内疚、害怕,甚至恐惧,尤其是在那些对孩子要求过于严厉的父母面前。为了逃避责骂和惩罚,当孩子做错事时,便会用谎言来掩饰错误。而一旦他们的“诡计”得逞,撒谎的行为便会得到强化,从而渐渐变成一种不良的习惯,这是最危险的。因此,当父母发现孩子做错事,甚至撒谎时,绝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责骂或惩罚,让孩子心生恐惧,而是要耐心地说服教育,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决心改正。
还有的孩子撒谎则是因为大人对他们的期望过高。这样的家长往往在孩子达到自己的要求时便眉开眼笑,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而当孩子无法达到他们的要求时,则会斥责甚至打骂孩子。长此以往,孩子们便会不自觉地用谎言来迎合、取悦父母。对于这一种撒谎行为,我认为首先要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当然,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对孩子的撒谎行为掉以轻心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当孩子第一次撒谎时,作为父母一定要谨慎对待,绝不能让孩子尝到撒谎的“甜头”而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既不能给孩子贴上“小骗子”“撒谎专家”“吹牛大王”等恶劣的标签,也不能听之任之、姑息纵容,而是让孩子了解说谎的严重后果,让他们知道谎言总有戳穿的一天;而谎言一旦戳穿,就有可能会受到更加严厉的惩罚。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一般会选择说实话,而家长则要不失时机地表扬他们的诚实,并相应地减轻对他们的惩罚,这便能强化孩子诚实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