嘘,这世界不是只有你一个人
28.嘘,这世界不是只有你一个人
2013年,郑州图书馆新馆开业后不久,随即出台了一项新规定:拒绝14岁以下的孩子进入图书馆。此规定一出,立即在全国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媒体都对郑州图书馆进行了激烈的批评。对此,图书馆负责人也是百般无奈:因为孩子进入图书馆后大吵大闹、穿梭嬉戏,严重影响了其他人的看书和学习,在众多读者强烈抗议下,图书馆才不得不出此下策。
其实拒绝孩子进入的不仅仅是郑州图书馆一家,国家图书馆也曾经出台过这样的规定,理由也是一样:14岁以下的孩子自控力较差,不能安静地看书学习,反而会造成对他人的影响和干扰,因此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众所周知,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公共道德之一,也是维护公共秩序必要的文明行为之一,然而,我们的孩子常常做不到这一点。不仅在图书馆,可以说在任何公共场所,只要有一群孩子在,往往就能喧嚣得仿佛掀翻屋顶一般,有的大人熟视无睹,有的大人声嘶力竭地阻止反而却更加增添了混乱。这难道仅仅是孩子的过错吗?
我记得曾经在参加一位著名教育学家的讲座时,虽然讲座已经开始了,却有一位妈妈依然肆无忌惮地和身边的熟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声音大得令周围的人侧目,她自己却丝毫没有意识到。后来还是主持讲座的校长将话筒拿过去,有些不客气地对那位妈妈说:“这位女士,如果你有很重要的事非得现在说,请到外面讲完后再进来。”这时,这位妈妈才讪讪地住了口。会后,我特意留心了这位妈妈,发现她向专家请教的问题中果然有这样一条:她的孩子常常在课堂上说话,不知道该如何保持安静。
很多年前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报道:巴黎圣母院有一块专门制作的牌子,上面用中文写着“请保持安静”。之所以用中文写,就是为了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请中国人保持安静!”很多华人为此而愤怒。然而细心观察,无论国内外,在很多公共场所不是随处可以见到这样的场景吗:公交车上,乘客对着手机高声回话,旁若无人;风景区里,游客扯着嗓门七嘴八舌,指手画脚;餐厅内,喝酒的人交杯推盏、大肆喧哗……在一阵高过一阵的声浪中,周围的人往往皱起了眉头、捂起了耳朵,然而造成喧闹的人却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早已给他人造成了不便、带来了烦扰。这便是许多人身上存在的陋习。
罗恩·克拉克的《教育的55个细节》一书中曾提到过在公共场所应不妨碍他人的行为细节:“外出活动,进入公共场所时要保持安静。当我们集体进入一座建筑物时,不能说话,甚至要安静到让人注意不到我们的存在。这条原则同样适用于任何公共场所,包括电影院、教堂、剧院等。”基于此,从小就必须让孩子知道,并且严格地执行:要知道,这世界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或者只有你和你的同伴存在,大家共享一个环境,不要贪图自己的一时痛快而引起别人的不快,对别人的反感毫无顾忌。
无论年纪大小,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肆无忌惮地高谈阔论的女孩是很容易遭到别人的反感和侧目的,而一个文静礼貌、懂得照顾他人感受的女孩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欢迎。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从小灌输给孩子这样一种思想:在公共场所要保持安静,即便说话也要尽可能放低声量,尽量不要打搅别人。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是一个文明人的基本素质。当然,身教重于言传,最好的教育方式便是父母首先做出表率,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要注意自己的形象、照顾他人的感受。假如能够让孩子的心中时刻装着一双别人的眼睛,就一定能养成在公共场合轻言细语、不打扰他人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