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处处是课堂
32.生活处处是课堂
提起学习,大多数家长立刻就会想起学校与课堂教育,要么就是外面社会上五花八门的各类培训班、兴趣班和补习班。然而,就教育而言,这只是教育的一个小小组成部分,尤其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书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仅仅可以通过课堂获得,更能够通过生活来获得。生活处处是课堂,孩子通过生活能学到的东西远远比课堂教育要多得多。
作为孩子的妈妈,从悠悠呱呱坠地开始,我就一刻也没停止过对孩子教育问题的思索。如今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早教班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听着推销人员天花乱坠的介绍,我的确也动过心。但对于上早教班的效果,各位妈妈的说法却各有不同。妍妍的妈妈说,自从妍妍上了早教班,不但学会了唱歌跳舞、识字画画,还学会了怎样与小伙伴们相处、安静听讲、共同分享等各种好习惯;点点妈妈却说,点点上了早教班一个学期,钱花了不少,但孩子对老师讲课的内容一点儿都不感兴趣,上课时东扭西扭、东张西望,一学期下来,不但大人觉得累,孩子觉得更累,无奈只有停掉了。
我想,早教课程的设置必定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但一个课堂中那么多孩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不同的发展程度,也不一定适合每个孩子的发展需要,更重要的是,很多孩子对课堂教育有一种天生的抗拒。既然如此,为何不把生活变成一个大课堂呢?妈妈不就是最好的老师吗?
悠悠两岁多,会数数了,奶奶拿着纸和笔,教悠悠写数字,一边写,一边嘴里念着“1、2、3……”但悠悠显然有些心不在焉,这些数字在她眼里或许都长得一个样,很难区别。于是我灵机一动,对悠悠说:“和妈妈一起玩剪刀、石头、布吧?”悠悠拍着小手叫好,我拿出一块小黑板,对悠悠说:“我们来记一记,看谁赢得多,好吗?”悠悠认真地点头。于是,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人头,分别代表我和悠悠。谁赢一局,我就在谁的头像下写上一个数字,并和悠悠约定,看谁先赢满十局。我故意输给了悠悠,当我最后在悠悠的头像下写下一个大大的“10”字时,悠悠高兴地大声叫了起来,并立即要求我再来一局。我刚答应,悠悠便把笔抢过去,说:“妈妈,这次我来写!”悠悠照着我的字迹歪歪扭扭地写数字,虽然不是很好看,但由于知道了每一个数字所代表的具体意义,因此学起来兴趣百倍。
至于识字,我也是通过具体的阅读和生活情境来教悠悠的,而没有去上识字班。通过这样的方法所认识的字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没有和生活割裂开来,悠悠每当看到一个汉字,就能联想到她所看到过的具体事物;或者看到这个事物,脑海里就会浮现出相应的汉字,因此文字对于她来说是活灵活现的,而不是枯燥空洞的。更重要的是,悠悠对这样的识字方式不但不抗拒,还充满了兴趣。我也曾看过一些早教班的授课方式,很多都是以卡片的形式来教孩子认字,这样,孩子对文字的印象就简单地和卡片联系在了一起,很难与生活的具体事物或情况发生关联,学起来不但兴味索然,而且很难有深刻的印象。
悠悠的很多知识都是从生活中来的,而“老师”就是我这个妈妈兼任的。比如,择菜的时候,我会让悠悠在一边帮忙,告诉她每种蔬菜的名字。虽然这个小小的孩子并不能真正地帮什么忙,但是她却由此而知道了很多蔬菜的名称。上超市或商场购物时,我会先告诉悠悠我要买些什么,然后请她帮忙一起寻找。这样,渐渐地她就知道了商品的分类,后来在幼儿园做一些有关物品分类的练习时,她总能做得又快又准确。她再大一些后,我便有意识地引导她比较价格,找出性价比更高的商品,这样她对于数字的大小和比较也就渐渐有了基本的概念。就这样,我把生活当作一本大教科书,牵着悠悠的手一路走来,一路学来,快乐而又轻松。
可见,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知识和学问,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并不是每一个课堂都是由教科书、黑板、课桌、板凳所构成的,也不是每一种知识都需要孩子正襟危坐才能学到的。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成为最生动的教学材料,需要的只是妈妈们细心观察、耐心指导,备好每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