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是通向“分享”的必经之路
45.“自私”是通向“分享”的必经之路
一天晚饭后,睿睿奶奶带着一岁多的睿睿来我家玩儿。当时,悠悠正在玩我前几天给她买的玩具熊。
当睿睿看见悠悠手里的小粉熊时,晃晃悠悠地就跑过去,急不可耐地伸手去拿。悠悠眼疾手快把小熊往身后一藏,对着睿睿大吼一声:“别动!”睿睿吓了一大跳,很紧张地看着身后的奶奶,委屈的样子好像马上就要哭了。
当时悠悠奶奶也在现场,感觉很过意不去,赶忙对悠悠说:“给弟弟玩一下吧,别那么小气。”悠悠说什么都不肯给,挺直脖子,大声宣布道:“不给!是我的!”
睿睿奶奶心疼地抱起孙子,安慰他说:“别抢姐姐的,待会儿奶奶给你买!”悠悠奶奶见状,一脸不悦地对女儿嚷嚷:“你怎么变得这么自私啊?弟弟玩一下都不行吗?不就是个玩具吗?干吗那么舍不得呢?太不像话了!”说着奶奶就一把夺过悠悠手里的小熊,打算交给睿睿。
没想到,悠悠气得大哭起来,死活不松手。
事后,悠悠奶奶告诉我这件事,我觉得不好意思,特意为此事去睿睿家道歉,希望她不要在意。同时,我告诉睿睿奶奶,对于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来说,“自私”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甚至是通向“分享”的必经之路。等睿睿到了这个年龄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到时候千万不要抱怨孩子不懂礼貌,首先,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在建构自我意识,迈向独立,在他们的意识中,正在逐渐建立“所有权”的概念:我、我的、我的东西,与此同时,他们又没有意识到别人也有“我的”这种观点,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跟别人分享。其次,这个阶段的孩子尚未掌握“借”与“还”的概念,不知道“借”出去的物品还能完璧归赵,只是片面地认为一旦离开自己手边,就意味着永远地丢失。
让我们不妨想象一下,一个人不知道什么属于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我们可以支配的、不知道什么是我们该负责的话,我们就无法发展责任心,无法有效保护自己的资源。然而,确立“我的”这个概念,我们就有了自我。因此,家长应当尽力保护儿童“所有权”的建立和发展,让他们确认自己的“财产”不会受到随意侵占。
具体到孩子而言,他们只有确认什么是“我的”,什么属于自己的之后,才能逐渐意识到什么是他人的,进而将自己的与他人的物品分开。可以这么说,分享意识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只有在建立自我意识,建立我、你、他之间的关系,知道什么是“我的”,什么又不是“我的”之后,才能逐渐在反复的社交活动中,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所以说,作为家长,不要为了面子而强迫孩子分享,这样只会让孩子感到恐惧和痛苦。要知道,分享本应该是一件快乐而享受的事情。通常,孩子四岁以后,自然而然地就能做到心甘情愿的分享了。
不过,理解并接纳孩子的这种特性,并非意味着我们做大人的从此就可以束手无措,放任孩子“小气”下去。帮助孩子建立分享意识,同样也离不开家长的积极参与。
让孩子分享之前,家长要征求孩子的同意。如果孩子不同意,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告诉对方“很抱歉,孩子不同意”。家长千万不能为了显示大方而替孩子做主,自己说了算,或是指令孩子“一起玩儿”。
在家里,家长要让孩子分清每个人的所有权,未经许可,不能随意翻动他人的私人物品;在外边,家长要告诉孩子,拿他人玩具之前,一定要征得对方的同意。此外,外出时,家长也可以多带一些玩具,包括一些孩子不是太在意的玩具,首先让孩子学会“交换”,这样有助于他们学会分享。
此外,家长不要批评孩子,更不要给他们贴上“小气”“自私”“霸道”的标签,而是要耐心等待孩子在自由玩耍的过程中,自发产生分享与合作的需求。请记住,如果你理解、接纳孩子此刻对于分享私人物品感到困难是正常的话,那么就耐心等待孩子按部就班的成长吧。
最后,请记住这句话:我们信任孩子,孩子就会发挥出无穷的智慧,发明出独特的分享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