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女成凤,适可而止
10.望女成凤,适可而止
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成龙成凤?这种人皆有之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面临这样那样的困惑:为什么我给孩子报了那么多的兴趣班,他却没有一点兴趣?为什么我每天陪着孩子上学读书,他却显得非常厌倦?为什么我的孩子学习成绩越来越好,脾气却越来越坏?
在我看来,当父母无私地为孩子付出时,会自然寻求一种心理补偿,那就是孩子必须努力回报,为家长争面子。于是,孩子哪怕是在休闲的兴趣与爱好中,也会被父母融入竞争意识,一定要表现得出类拔萃。结果,这么做只会把原本简单的娱乐放松、陶冶情操的乐趣转变成了一种求生的压力。这么看来,家长的“望子成龙”是当今社会对孩子无休止施压的心理根源,这种欲速则不达的做法反而帮了倒忙。
有一位年轻的妈妈为自己五周岁的女儿刊登了一则“求职广告”,寻觅各类需广告影视小演员的广告影视制作公司……这位替女儿求职的妈妈,因为女儿拍过奶粉广告并且获得了不菲片酬的经历,遂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她认为,出名要趁早,女儿的“出镜率”高,对今后上幼儿园、升学也有一定的好处。
这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典型的“急功近利”的案例。过早地让不懂事的孩子进入名利场,只能增强孩子的虚荣心和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和依赖,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少的女孩子从此变得心浮气躁,对学习不感兴趣,成天生活在梦幻之中,总指望天上掉馅饼,一夜成名。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耽误了功课,荒废了学业。
在我国多子女的家庭里,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会被自然地分类,对于能力强的孩子,父母对他们的期待会大一些;对于能力弱的孩子,很可能就会迁就一些。另外,子女在家庭中的排行不同,父母对其心理期待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家里的老大处于一个特殊位置,从小承担的责任较多,被关注得也较多,发展比较好。老二常常期待超越老大,赢得父母的关注,所以,如果家里的老大很优秀,那么,老二的心理压力一般都会很大。老三与以后的中间子女,如果他们不是特别地优越或是捣蛋,父母给予他们的关注与期待总会少一些,他们自身也会有一种被排挤出局的感觉。而家里的老幺呢,却是家庭的宠儿,他们从小被父母过多关爱,内心幼稚,行为最易离经叛道。至于现今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特征可以说是既像老大又像老幺,在他们的身上背负着父母对后辈的所有期待与娇宠,而且父母因孩子引发的欣喜感和挫败感也会表现得更为强烈。
然而,花有千样红,人有各不同。家长针对自己孩子的能力有一个恰当的认识,并给予恰如其分地引导,才是最关键的。
记得很久以前,我做过这样一场有关心理咨询与家庭教育的讲座,当时我为现场的数百名家长们设计了这样一个小测试。在多媒体屏幕有一组图片:一堆小石头、一块大石头、一堆细沙、一桶清水以及一个空桶。我向在场的家长提问:“如果由你来决定选用上面的任意材料,可以是石头、细沙或水,也可以只用一种材料,来填满空桶,你们会怎么做呢?”
听了我的解释,家长们纷纷尝试用各种办法去填满空桶。这时一位家长首先站起来说:“先把大石头放在里面,然后是小石头、细沙,最后是清水,我觉得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桶装满。”之后,又有不少家长踊跃发言,答案也是形形色色。对于这些家长的说法,我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
最后,我笑着说:“其实用什么来填、怎样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做好基础工作。因为桶最薄弱的部分在底部,只要把底部基础建坚实了,怎么填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听了我的这番话,家长们显然疑惑了。我接着又解释道:“其实,这个小测试的结论和家庭教育是一个道理,孩子的成材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作为家长,我们最该做的是把孩子的成材基础打好,而这个基础就是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维护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才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首先要做好的事情。
不久前,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标题是“少年博士为什么会退学”。大概情况是这样的:在南方某省有一个少年天才,小学三年级时,他就学完了全部初中课程;六年级时,读完了所有高中课程;13岁时,这位少年便进入了一所外地有名的大学,成了一名大学生。得知这一喜讯后,他的父亲更是辞掉工作,离家陪读,全力指导他的学业。然而,大二那年,就在周围人都以为这位少年天才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成为一名年轻有为的人才时,学校却通知家长,让他们把孩子接回去。校方的解释是:你们的孩子不仅行为怪异,生活不能自理,而且在与人交往方面,其行为表现也简直与七八岁的孩子没有区别。然而,当这位少年天才面对心情焦虑的家长时,却显得神情自若,因为,在他心里,学习都是为了家长,退不退学无所谓。现在他学不动了,所以伤心的只是家长。看看,这就是当今我们家庭教育的弊病,家人的全力支持以及百依百顺不仅培养了一个学业上的天才,也造就了一个长期处于溺爱与期待中的“傻”孩子。
如果一个家庭的教育方式严重违背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就会出现偏差,孩子的发展方向也会出现问题和偏差。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特有的自然规律,植物有植物的规律,动物有动物的规律,人类也有人类自己的规律,家庭教育和学习也离不开一定的规律。如果不遵从规律,只想着按照自己的愿望办事,那无异于拔苗助长。
总之,如果父母不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强制进行某些专长训练,苛刻地要求孩子;或是将孩子置于家庭显著位置,一切围着孩子转,极易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反倒是,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子女,让孩子任意发挥他的潜能,并通过积极的引导,才会使他们成为一个有个性、有才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