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女孩懂得“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

46.教女孩懂得“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

“小手电筒”其实是我小的时候父母给我起的外号。

小时候我是一个很倔强、好胜心很强的女孩,无论做什么都不肯落在别人的后面。说实话我也是一个很勤奋、对自己要求很高的女孩,所以从小一直在各方面做得都不错,无论是道德品质还是学习成绩上都是大人们夸奖的对象,并且是大人们用于教育自己孩子的“楷模”。久而久之,我难免有些自大起来,而且养成了一个很不好的习惯:专挑他人的错误,而对自己却十分宽容,有时候明明是自己做错了事,也百般掩饰,找各种借口为自己开脱。

有一件事我至今记得非常清楚。当时我们家住在一个大四合院里,一到放学,小朋友们就在院子里一起玩耍。当时很流行一种游戏叫作“跳房子”,是小朋友们都爱玩的游戏。一天下午放学后,我就和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跳房子”。

游戏开始后,我不自觉地又开始充当起“国际裁判”的角色来。一会儿说小刚犯规,双脚点地了;一会儿说芳子的格子画得太大,故意让别人跳不过去;一会儿又说鹏鹏没有按照规定的路线跳,涉嫌作弊……轮到我了,我用力一跳,一只脚踩在了格子线上,按规定这也属于跳出格子外,要暂停一圈。但是我却不肯退出,还为自己狡辩说:“这格子线是歪的,要是画正的话我就正好在线里头。所以这不是我的错,是芳子没画好。”小朋友说我讲歪理,非要我下来,我倔强地站在那里,不肯退下来。后来小朋友们都生气了,说:“那你一个人玩吧,我们走!”他们走到一边,又重新画了格子,开始了新的“跳房子”。我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原地,看着他们快乐地玩耍着,心里难受极了。

这一切都被在一旁洗衣服的妈妈看在眼里。回到家后,她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爸爸笑着对妈妈说:“都把你们老师比作燃烧的蜡烛,可你这只蜡烛怎么生出一个‘小手电筒’呢?”全家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我不知道爸爸打这个比方的意思,但也知道是在取笑我,生气得脸涨得通红,饭也不吃就跑进了房间。

妈妈跟进来,她先把屋里的灯熄了,然后打开手里的手电筒,对我说:“你能看到什么?”我看了一眼,没好气地说:“什么都看得见!”妈妈又问:“你能看清我吗?”手电筒的前方一片光亮,但妈妈的脸隐在光亮后的黑暗中,我摇摇头说:“看不见。”

“手电筒只能照别人,却照不见自己。这就是爸爸为什么把你比作手电筒的原因。”妈妈说,“一个像手电筒的人眼睛只盯着别人的缺点和短处,但是对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却视而不见。这样的人只会指责别人,却不知道自我检讨;做错事也只会责怪别人,却不愿意从自身寻找原因。你愿意和这样一个总是挑你的刺、却总不检讨自己的人交朋友吗?”

我摇了摇头,低声说:“不愿意。”

“是啊,没有人愿意和这样的人交朋友,这也是小朋友们为什么不和你玩的原因。所以,你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先改变自己。”

妈妈的话在我的心中引起了极大的震撼,她用浅显易懂的比喻让我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从那以后,我总是努力改变自己,不再用苛刻、挑剔的眼光看待别人,自己做错的事也能坦然面对,勇敢地承认错误;在和小朋友们玩耍的时候也不再做“国际裁判”了,遵守游戏规则。渐渐地,小朋友们又愿意和我一起玩了,我的朋友也慢慢多了起来。

后来,我也有了自己的女儿,悠悠遗传了我要强好胜的性格,我很怕她会像我小时候一样,也成为一个只照别人、不照自己的“小手电筒”,于是从悠悠懂事起,我便有意识地引导她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多发现别人的长处,为别人的精彩表演而喝彩。悠悠也曾因为自己的优秀而骄傲自满过,但幸好我及时发现并加以了纠正。随着悠悠年龄的增长,她逐渐学会了将掌声送给那些表现优秀的人;在做错事的时候,首先检讨自己的错误而不是一味地去指责别人。也正是这个原因,悠悠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小区内都有很多好朋友。奇怪的是,小朋友们也很服她的“管”,在孩子的眼中,她就是一个小小的“头”。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成人的世界中,那些有着良好人缘、为下属所信服的领导一般都是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