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好奇

49.满足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好奇

悠悠从小就是一个“问题”孩子。所谓“问题”孩子,其实是指她从小就特别喜欢问“为什么”。比如,去郊游的时候,她会问:“为什么小蜜蜂采蜜的时候要唱‘嗡嗡’?”在马路上,她会问:“为什么汽车跑得比人快?”学游泳时,她问:“为什么那个叔叔能浮在水面上?”甚至在医院输液时,当针头扎进小手时,她还不忘记提问:“为什么打针会疼?”

对于这些问题,有的我可以很快回答上来,而有的则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有时是真不知道答案,有时则是不知该怎样解释才能说得让悠悠明白。但无论我是否能够回答得上来,面对孩子的无数个“为什么”,我都会告诫自己一定要有耐心,因为由于错误的对待方式,我曾经差点让悠悠成为一个真正的“问题孩子”。

那是悠悠大约四岁半的时候,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我不得不将悠悠送到乡下爷爷奶奶家住几天。当时我的身体不太好,坐了几个小时的车之后,更是感觉浑身乏力。我大包小包地拎着,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两条腿好像踩在棉花上一样。而悠悠却全然没有感觉到我的异常,她如同一只出笼的小鸟一样,蹦蹦跳跳,对乡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在这好奇心与新鲜感的驱使下,她的“为什么”很快就像泉水一样将我淹没了。

“妈妈,为什么小鸟不像人一样会说话,而只会唱歌啊?”

“妈妈,为什么农村的路比我们城里的窄,而且是泥土做的呀?”

“妈妈,为什么农村的田里都种草(她把田里的麦苗误认为是草了),而我们城里都种树呀?”

“妈妈,为什么你要把我送到乡下来和爷爷奶奶住呢?”

……

无数的“为什么”在我的头脑中“嗡嗡”作响,如同轰炸机一般令我头痛欲裂。

悠悠的很多问题我回答不上来,这更增添了我的烦躁和不耐烦。终于,我大喝一声:

“闭嘴!你再问‘为什么’,我就把你放在爷爷奶奶家,再也不接你回去了。”

悠悠吓了一大跳,立刻闭上了小嘴巴,眼泪“吧嗒吧嗒”地往下掉。到了爷爷家,我急着要走,也就没将这事放在心上。

一星期后,我将悠悠接回了家。回家后,我发现悠悠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原先活泼开朗、能说会道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闷嘴葫芦”,以前常常挂在嘴边的“为什么”也听不到了。更糟糕的是,她常常一个人发呆,与人打交道时也没那么自信了,眼神中时常流露出闪躲和迟疑。这种情况让我很焦急,但一时也不知道症结在哪里,于是便打电话问悠悠的爷爷。爷爷说,自从我走后,悠悠就一直闷闷不乐的,常常话也不多,问她,她说妈妈不喜欢她了。这时,我才回忆起那天的情景,原来悠悠被我呵斥之后,以为问问题是不好的行为,我因此而不喜欢她,于是即便心中有问题也不敢开口了。

我从未想到事情竟然如此严重,心中懊悔不已。我决定尽全力挽回后果。于是我先向悠悠认真地道了歉,告诉她那天是妈妈不对,绝不是她的错。并且告诉她喜欢问“为什么”是一个好孩子应该有的好习惯,妈妈因为身体不好、心情烦躁而呵斥了她,今后一定不会再这样了。同时我希望她今后遇到不懂的问题还要像以前一样多问,妈妈会尽力解答。假如妈妈也不会的话,那么就和她一起想办法寻找答案。

渐渐地,悠悠的问题又和以前一样多了。直到如今,悠悠遇到问题,仍然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我庆幸虽然我在对待孩子问“为什么”的问题上出现了失误,但幸好及时意识到并改正了这个错误。

柏拉图曾经说过:好奇是知识的大门。正因为有了好奇心,孩子才有了开发智力和探索知识的动力。因此,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妈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慎重的态度对待孩子的“为什么”,即便孩子的问题听起来有些可笑或者根本不能称之为问题,也要认真对待、耐心回答。若是好奇心得不到及时的满足,渐渐地,孩子就会失去兴趣;若是遭到大人简单粗暴的呵斥,孩子更会从此关闭对世界的大门,这其实就是在扼杀孩子的求知欲和自信心。所以,亲爱的妈妈们,请你们静下心来,认真倾听、耐心回答,引导孩子向着科学的世界不断去学习、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