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怜悯之心
26.培养孩子的怜悯之心
楼下小区的花园里种了很多观赏花木,一到春天便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很是令人赏心悦目,因此这里便成了大人们最喜欢带孩子来玩耍的地方之一。有些孩子见到鲜艳的花朵,常常会伸出小手,叫道:“妈妈(奶奶),我要花!”于是便常常看到大人们伸长了手臂,有的甚至跑到花圃中,将一朵朵鲜花摘下,递到孩子的手中。而孩子往往玩一会儿便失去了兴趣,随手往地上一扔,于是花圃的四周经常看见鲜花的残枝败叶,七零八落,很令人有些不忍目睹。
悠悠也是个爱美、爱花的小女孩,多次在花园看见小朋友摘花后,也忍不住央求我:“妈妈,给我摘朵花吧!”我本能地拒绝了:“不行,花儿不是咱们家的,我们不能摘。”
“那不也不是她们家的吗?为什么她们能摘,我们不能摘?”悠悠不服气地问。我一时语塞,当时悠悠还不到三岁,不知道该如何与她解释要遵守公共道德、爱护公物等大道理,但我知道悠悠是一个很善良、心肠很软的小女孩。于是灵机一动,拉着悠悠走近一棵被别人已经折去了花枝的小树,说:“悠悠,你仔细看看这树枝,能看到什么?”
花枝被折的地方有一些汁液流出来,悠悠想了想说:“有一些水。”
“这些呀,不是水,是花的眼泪。”
“花儿也有眼泪吗?”悠悠好奇地问。
“是呀,花儿和我们人类一样,是有生命的。当花儿被从树枝上折下来时,就像有人从我们的身上折下了手和腿,它会感到疼,所以就会伤心流泪。只不过它不像我们人类会哭会叫,那你说是不是更可怜?”
“是的,妈妈,我不要花儿了,我想让它们好好的。”悠悠的大眼睛不知不觉含满了泪水,我将她揽入怀中:“所以我们不仅自己不摘花,以后看见小朋友摘花,也要赶紧去劝阻他们,好不好?”
“好!”悠悠的声音清脆而又响亮,她小小的心灵中充满了爱与怜悯。从那以后,不但她自己从未要求过大人为她摘花,而且只要一看见其他小朋友有类似的行为,便主动上前劝阻。同情与怜悯之心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扎下了根,而这便是爱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移情教育。
所谓“移情教育”,便是引导孩子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感受他人情感的教育,比如看到别人生病时,就引导孩子结合自身生病时所经历的痛苦来引发孩子的同情与怜悯之心,从而体谅他人,并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与关怀。
常听得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懂得体贴父母、关爱他人,却不知“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原本都充满了爱,只是因为父母的过分溺爱和骄纵才让这爱的种子未等发芽便枯萎、泯灭。比如那些兴致勃勃或者不以为意随便为孩子攀折花木的大人,不但教给了孩子随意破坏公物的行为,更是在无形中将自私自利、不顾及他人感受的思想带给了孩子。更有甚者,有些父母对孩子的爱心不但视而不见,还因为种种原因打击和剥夺。比如,我曾看见过一个女孩在放学的路上,见到一只受伤的流浪狗,小女孩本能地蹲下来,无限怜悯和心疼地抱起小狗,还未来得及开口说话,妈妈便大声呵斥道:“快放下,脏死了!”小女孩被妈妈一步三回头地拉走了,我很担心那原本充满同情与怜爱的眼睛有一天也会变得如她妈妈一般冷漠而无情。儿童教育学家卢勤曾经说过:“孩子的爱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会长大;你忽视它,它就会枯萎;你打击它,它就会死去。”假如你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就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并细心呵护。
孩子的同情心与怜悯心是爱心最初的体现与反映,很难想象一个对他人的不幸与痛苦充满冷淡与漠视的孩子长大后能成为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善待孩子的同情与怜悯之心,哪怕是对一朵花、一棵树,或者一个小动物,因为这是爱的教育,是在孩子的身上培植善良之心、仁爱之情的教育。一个充满爱心、善良仁慈的女孩,无论走到哪里都是被众人所热爱的,也是最美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