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关系”比“对不起”更动听

30.“没关系”比“对不起”更动听

我至今记得那天放学时在悠悠幼儿园门口看见的那一幕。

那天,我有空便去接悠悠放学。刚到教室门口,便听见一个尖锐的女高音:

“那你说,该怎么办?难道我的孩子就这样白白挨打吗?”

门口围着一大群孩子和家长,一个女人拉着孩子正指着小刘老师的鼻尖不依不饶地大声质问着,小刘老师已经急得满脸通红,连平时一丝不苟的秀发也凌乱了几分。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是两个孩子——童童和洪洪抢玩具,洪洪把童童给打了。

“你看、你看,这孩子脸上都被抓破皮了,以后破相了怎么办?”童童妈妈指着孩子脸上的两道痕印让大家看,其实孩子脸上虽然有两道印迹,但很浅,根本不会涉及以后会不会留疤的问题。

洪洪的家长还没来,孩子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闯了祸,缩在刘老师的背后,满脸的恐惧之色。

这时,洪洪的奶奶来了,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满脸愧疚地向童童妈妈连声道歉,然后把洪洪也拉过来,让他向童童道歉。洪洪大声地向童童说:“对不起!”然后把手里的两颗糖往童童手里塞:“给你吃,吃了就不疼了。”这时,周围的家长们也纷纷劝童童妈妈不要过于追究孩子的无心之过,童童妈妈虽然不再纠缠了,但是很明显看出心里并不痛快,板着脸,拉着孩子转身就走。

接了悠悠走到校门口,我突然听见一个女人大声呵斥孩子的声音:“吃、吃!你就知道吃!两块糖就把你收买了?我没告诉你别人打你,你就狠狠地打回去吗?这样以后别人才不敢欺负你!你呀,气死我了,真是个窝囊孩子!”

大人的斥骂声夹杂着孩子的哭声渐渐远去,我的心中愕然并久久不能平静。不错,如今的孩子都是大人的宝,是父母的心头肉,哪个人愿意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欺负?然而这位妈妈的做法却令我难以赞同,同时也对这孩子长大后与人交往、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而感到担忧。

孩子年纪小,在一起时难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吵吵闹闹,甚至动手推推搡搡也不足为奇。事情通常很小,孩子往往一转眼便忘记了,又在一起开开心心地玩耍嬉闹。然而在一些大人的眼里,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负那可是天大的事,不仅对动手的孩子不依不饶,甚至对老师和对方的家长也苛责和斥骂。我曾经见过两个家庭的大人为了孩子的一点点矛盾而大打出手,最后还诉诸法庭。更有一些家长就像童童的母亲一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是别人动手打了你,就狠狠地打回去。出了事,妈妈(爸爸)负责。”可想而知,在这样“以暴制暴”的教育下,孩子从小便学会了满怀仇恨与报复之心,用暴力来解决问题。这可能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刚开始,孩子只是还手欺负他的人,后来就很可能发展成别人就算不小心碰他一下,他也会用拳头进行报复。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家长或许不需要再担心他会被人欺负,但可能会不停地为孩子的暴力事件“埋单”:说不定哪天又有小朋友被自家的孩子打伤了,于是登门赔礼道歉或者赔偿医药费成了家常便饭。

这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更可怕的是“以暴制暴”会造成孩子心灵的扭曲。无论对方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侵犯,受到此类教育的孩子都会狠狠地打回去。这样的孩子在与人交往时常常怀着一颗敏感且易怒的心,总是提防着别人,用恶意来揣度别人。假如长期怀着这样不友善且阴暗的念头,孩子长大后岂不是要生活在一个充满黑暗和邪恶的世界中吗?

我们常常教育孩子冒犯了别人要说“对不起”,然而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更要教会孩子说“没关系”。与其怀有一颗斤斤计较和埋怨报复的心灵,不如怀有一颗宽容大度、善良仁爱的心灵,前者虽然看起来好像占了一时的上风,对孩子的长远人生来说却并无益处;而后者则教会了孩子用博大的胸怀和乐观的态度去对待他人、对待生活。假如可以怀有一颗真诚善良、宽以待人的爱心,那么孩子的世界一定会充满着光明和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