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特长班首先应尊重规律

40.报特长班首先应尊重规律

悠悠上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时,学校外面突然多了很多培训机构的推销人员,每天放学都追着孩子和家长介绍这样那样的培训班,理由是孩子马上就要上小学了,一定要让孩子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对于孩子上培训班或兴趣班的事,我一向采取的是让孩子自己拿主张的办法。悠悠只选择了跳舞和游泳,我也就尊重她的选择。因此,当推销人员向我们大力推荐各类培训班的时候,我总是习惯性地征求悠悠的意见,果然,悠悠一个也不愿意参加。

“您怎么能光听孩子的呢?孩子就贪玩,最好什么都不学。但作为大人,难道您也和孩子一样糊涂?”推销人员见我如此听之任之的态度,不由得有些着急,说的话也有些不假思索。“您不要现在图省事,光顾着让孩子玩,等入了学,孩子样样都不如人的时候,您后悔可就都晚了!”

听了推销人员的话,我不禁哑然失笑。他话中的意思好像孩子贪玩是大逆不道的,并且作为家长也是罪不可恕的。然而,所谓“兴趣班”,前提不就是孩子的“兴趣”吗?既然是孩子的兴趣,那么交由孩子自己做主,不是理所当然的吗?况且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我一向不主张让他们上什么培训班或学前班,我认为他们最大的任务就是玩。在玩耍中学习、成长,才是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

国外的教育向来不赞成过早开发儿童的智力,曾经有一个发生在德国的著名的案例:一位幼儿的母亲将孩子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竟然是孩子放学回来说老师教他认识了字母“O”。这位母亲的理由是学校过早地教会了孩子书本知识,却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童真的天性。这或许会令很多中国母亲难以理解,然而对于德国的家长来说,这却是最自然的事情。因为他们认为孩子学龄前唯一的任务便是快乐成长,而玩耍是最符合孩子天性的。只有尊重孩子的天性,不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是真正合格的教育。若是还有疑问的,那么就以事实来说话:迄今为止,8200万德国人竟然攫取了诺贝尔奖得主近一半的名额,而全球其余的60多亿人口只不过分享了剩下的一半名额,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

国内的大多数“兴趣班”只是打着“兴趣”的名号,可真正感兴趣的并非是孩子,而是家长。孩子会弹琴、会背诗、会说几句英文,就能带给家长乐趣和炫耀的资本,因此就逼着孩子学他们根本不感兴趣的东西,还美其名曰“不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很多孩子还没上小学,就将一年级甚至更深的功课都已经学完了,而学习所占用的便是孩子们原本用来玩耍的时间。

教育要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若是人为地破坏,便会拔苗助长,甚至结果适得其反。因此我认为,既然是“兴趣班”,就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是以单纯的功利为目的,更不能以大人的主观愿望为孩子做选择。“兴趣班,我的地盘我做主。”将选择权交到孩子的手中,才能真正让孩子体会到“兴趣班”的乐趣,也才能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当然,情绪性强而理性不足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他们自我认知的能力还不够成熟,“兴趣”对他们而言有时只是三分钟的热度。针对这一特点,家长除了尊重孩子的意愿之外,也要在平时与孩子的相处中注意观察,找出孩子的真正兴趣点和长处,并适当地加以引导,引发幼儿的兴趣,这也是帮助孩子选择上哪一种兴趣班的方式之一。

另外,既然是兴趣班,就要以发展孩子的兴趣与特长为主要目的,而不是为了培养某个神童或明星。一般而言,孩子对于他感兴趣的事物都能较专心和持久地学习,但由于幼儿在七岁之后大脑才学会理性地思考,所以家长绝不能要求孩子在兴趣班中像大孩子一样专心致志地学习。要记住,不要因为家长之间的攀比而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话,“兴趣班”也就失去其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