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关心和帮助别人

29.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关心和帮助别人

一夜大雪,天地间变成了一个银雕玉砌的世界。悠悠早上一睁开眼,看见外面白茫茫的一片,立刻欢呼起来:“噢!可以堆雪人、打雪仗了哦!”

吃完早饭,悠悠便拉着我和悠悠爸的手一起到楼下去玩雪。这场雪下得可真不小,不但屋顶上、花圃里全是积雪,连停在小区道路两边的汽车上也都覆盖了厚厚的一层白雪。悠悠欢呼一声便往外冲,不料奔跑得太急,加上道路上厚厚的积雪,突然重重地摔了一跤。这一跤摔得一定不轻,因为虽然像以前一样,悠悠也很快地爬了起来,但是眼睛里却噙满了泪水。

“妈妈,我不想去玩雪了。”悠悠轻声对我说。

我以为悠悠是被这一跤摔得失去了兴致,刚想鼓励她不要受到一点挫折便打退堂鼓,不料悠悠却接着说:“我想和爸爸妈妈一起把这些雪扫掉后再去玩。”

听了这话,我的心中立刻充满了欣喜,但我故意问:“为什么呢?”

“因为我害怕有人会像我一样摔跤。比如楼下的沈奶奶、张爷爷,还有比我小的小朋友。妈妈,你不知道,我摔这一跤可疼了!”悠悠充满稚气的话语令我的心中感慨万分,我还没想到这一点,而悠悠却想到了,因为清扫积雪原本是小区保洁的职责。悠悠能由己及人,主动为他人着想并伸出援手的想法,令我感到十分欣慰。于是我和爸爸拉起悠悠的小手,欢快地说:“好!那我们就上楼拿工具,一起清扫积雪!”

悠悠这么小的年纪就知道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实在不是偶尔一次的心血来潮。如今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很容易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自私自利的心态。为了避免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狭隘、自我的人,从悠悠刚懂事开始我便注意培养她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行为习惯。

孩子接触最多的是家人,于是我便从培养她关心家人做起。她爸爸下班回来,我会叫悠悠替爸爸接过公文包,并端上一杯水;客人来了,我会安排悠悠给客人拿拖鞋、放果盘;等她大一些之后,我会让悠悠帮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择菜、擦桌子等。每次当孩子做这些事时,我都会不失时机地表扬她,夸奖她懂得体贴大人,并告诉她因为有了她的帮助,大家心里暖融融的很开心,也更喜欢她了。悠悠听了自然也很快乐,慢慢地,主动帮助大人做事便成了她的习惯。

等悠悠稍大一些后,我便鼓励她在和人交往时也要学会帮助他人、助人为乐。比如,看见别的小朋友哭,我会鼓励悠悠去安慰他,用语言或者玩具哄小伙伴开心;要是有比自己更小的小朋友需要帮助时,我会鼓励悠悠及时伸出援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为小朋友穿鞋戴帽、剥糖纸、拿接玩具等;如果小朋友摔倒,我也会鼓励悠悠赶紧将小朋友扶起来,掸掸身上的灰尘,吹吹摔痛的小手。第一次带悠悠坐公交车时,我便告诉悠悠要给需要帮助的人让座,之后悠悠见到老弱病残孕以及比自己更小的孩子时,通常不需要我提醒便会主动让座。一般来说,接受帮助的人都会对悠悠露出感激的微笑,直夸孩子懂事,悠悠帮助了他人,也收获了快乐。这对她本身便是最好的奖励,也让她越来越爱帮助别人,并引以为乐。

孩子从三岁起,便有一个思维上的飞跃,即从“我”飞跃到“你”和“他”,这个阶段便是教育和培养孩子关心、帮助别人最好的时期。从这个时期起,作为父母便要从身边的小事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主动关心和帮助别人,同时不要忘记及时地表扬孩子。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感受到帮助别人的过程即是收获快乐的过程:帮助他人解决困难,不但可以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建立牢固的友谊,也是体现自身价值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孩子心灵中播下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种子,是发展孩子的健康心理,培养开朗、宽厚、善良性格的重要基础。

悠悠、悠悠爸和我从家中取来了铁锹、扫帚、簸箕等工具,悠悠爸用铁锹铲雪,我负责搬运垃圾,而悠悠则认真地清扫地面上残余的积雪。每一个路过的人都朝悠悠竖起了大拇指,还有一些人也加入了打扫的行列。看着悠悠热气腾腾、红扑扑的小脸,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悠悠从内心散发出来的快乐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