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不是讨价还价的买卖
13.吃饭不是讨价还价的买卖
曾经在一家地方电视台看到过这样一档节目:一对年轻的夫妇因为孩子不肯好好吃饭而伤透了脑筋,电视台请一位大学教授支招。教授提出了“玻璃球疗法”:即准备一个罐子和二十颗玻璃球,先将十颗玻璃球放在罐子中,然后视孩子每顿吃饭的情况,若是吃得好,就往罐子中加一颗玻璃球,若是吃得不好,就减去一颗。这样,当罐子中积满二十颗玻璃球时,就可以满足孩子的一个愿望(当时孩子最大的愿望是买一张《奥特曼》光碟)。
看着年轻夫妇那如获至宝的欣喜神色,我却感到忧心忡忡——这绝对是一个“馊主意”,因为它诱发并鼓励了孩子的功利心,让孩子将人的本能和生活中最正常不过的行为——吃饭——当成了一种功利行为,孩子学会了用吃饭来和家长讨价还价。因为节目没有跟踪报道,所以我不知道后来这对年轻的夫妇与孩子究竟怎么样了。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孩子绝不会因为暂时的满足而爱上吃饭。结果可能会有三种情况:要么他会变本加厉地提出更多要求,有些甚至是父母根本无法达到的;要么他在玻璃球迟迟难以攒够的挫败中,对吃饭更加深恶痛绝;要么他会厌倦这一游戏,索性像无赖一样就是不好好吃饭,因为他从中看出了父母的无奈和软弱。到了这一步,父母就真正束手无策了。
我一向不赞成父母为了让孩子好好吃饭而将吃饭变成与孩子之间的一场交易或买卖。尽管用某一个目标来诱使孩子吃饭看起来效果立竿见影,但这绝对是一种短期效应,并且会带来各种难以预料的后果,可能导致今后更加难以收拾的局面。曾经为了让悠悠好好吃饭,我也追着喂过她,但在这一点上我却始终坚持原则:我从来不会因为要让悠悠吃饭而主动提出满足她的某项要求,因为孩子也会得寸进尺,这样做,无非是做家长的自找麻烦而已。
将吃饭变成买卖带来的恶果我亲眼所见。有一次,悠悠生病住院,同病房有一个七八岁的男孩,虽然他是当时病房里患儿中年纪最大的,但是其蛮横、霸道却令人咋舌。尤其是他吃饭的过程,连一旁看的人都觉得是一种难以忍受的痛苦。这个男孩将吃饭完全变成了一场交易,吃几口就要提要求,变着法子折腾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吃饭时,他一会儿要爷爷喂,一会儿要妈妈去买奶茶,一会儿又要吃水果。有一次爸爸因为有事没来,他突发奇想要爸爸喂,否则就坚决不肯吃饭,急得另外三个大人恨不得跪下来给他磕头。当然,提的要求最多的是买玩具。只要看见别的孩子手中有自己没有的玩具,就一定要弄到手,要么立刻让大人去买,要么非要别的孩子将玩具让给他,否则就不吃饭。于是家长便想方设法说服别的孩子将玩具借给他玩,有的孩子不愿意借,他便大哭大闹。然而玩具到手后,他往往是漫不经心地玩一会儿,便扔到了一边。后来,同病房已经没有玩具能够吸引他了,于是爷爷奶奶便厚着老脸到隔壁的病房去借。我看出这孩子的种种行为不过是为了逃避吃饭而已,便对他的父母说:“孩子生病,胃口不好是正常的事,何必强迫他呢?”男孩的妈妈有些责怪地对我说:“他从小体弱多病,医生说就是营养不良造成的,要是任由他不好好吃饭,那抵抗力不是更差、更容易生病吗?”
我听了,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长此以往,这孩子别说抵抗力难以提高,就连道德素质也可能会降低。到那时,父母要操心的就不仅仅是吃饭问题了。
孩子都是聪明且狡黠的小家伙,一旦他们察觉到可以从吃饭这个再正常不过的行为中获得利益,就会将吃饭当作一种买卖,甚至用无理的要求来胁迫父母。而这一切始作俑者并不是孩子本身,而是为了贪图一时方便的父母。因此,千万不要用“买玩具”或者“带你出去玩”之类的话来诱骗孩子吃饭,因为这相当于无形中给他们灌输了这样一种思想:吃饭不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可以讨价还价的买卖。这无论对孩子的身体健康还是心理健康都是极其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