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65.分享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分享,是一个很美好的字眼。一个会分享的人,可以让自己的快乐加倍、忧伤减半;而一个不会分享的孩子,即便守着一大堆美食和玩具,也是孤零零一个人,没有伙伴,也没有快乐。分享与合作是人类社会性行为的两个重要方面,对一个人的事业和生活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妈妈要教育孩子从小就学会分享。
“分享”这个字眼对于三岁前的宝宝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根据幼儿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孩子在两三岁时只有“我的”概念,没有“你的”、“他的”、“大家的”概念。在他们的思想中,一切都是自己的。所以在这个阶段,妈妈不要强迫孩子分享,而是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决定。如果孩子不愿意分享,也不要轻易就给孩子冠上“小气”、“自私自利”等“罪名”,更不要打骂孩子,因为当你从孩子的手中将他心爱的玩具硬夺去给其他孩子时,对他幼小的心灵会造成很大的伤害。他会认为亲爱的妈妈不爱自己了,爱别的小朋友了,因而会产生恐惧甚至仇恨的心理。而且,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强迫他分享,也会让他产生这样的错觉:“我也可以强迫别人和我分享。”于是常常见到一些孩子没有征得对方同意就强抢玩具、食物等行为,而这样的孩子通常之前有过被强迫分享的经历。
孩子三岁之后,妈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树立分享的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孩子的这一行为。但依然要注意的是:分享的过程一定要让孩子感到快乐,而不能建立在孩子被强迫的基础上。只有当孩子在分享的行为中感受到了快乐和满足,分享才能成为他们自觉自愿的行为。
悠悠对于分享的快乐体验实际上是从分享别人的东西开始的。当时悠悠挺小气,不愿意让别人碰她的东西,于是我便有意带她和一些大孩子接触。当悠悠流露出想玩他们的玩具或者想吃他们的东西时,我会鼓励悠悠和他们去交流,有时我也会做一做那些大孩子的工作,让他们和悠悠一起分享。悠悠的心愿得到了满足,自然很开心,我便趁机对她说:“如果别的小朋友也想和你一起玩你的玩具,怎么办?”悠悠毫不犹豫地回答:“那我就让他玩一会,不过,”她强调,“玩好了得还给我。”假如有孩子最后不想归还,我往往会做他们的工作,帮助悠悠把玩具要回来。这不是小气,这是孩子保护自己物品所有权的一种方式,所以作为家长,一定不能不征求孩子的意见就自作主张将孩子的东西送人,否则会对孩子“分享意识”的培养造成障碍。
分享可以带来更多的朋友,这是悠悠自己在分享的过程中得到的体验。在周末,悠悠和好朋友会经常举行一些聚会,大家要么轮流到家中聚餐,要么约好了一起到公园、到郊外去野餐。聚会是培养孩子分享行为的一个最好的场所,大家一起吃、一起玩,即便是平常有些小气的孩子在这种场合往往也会很大方,因为不用大人说,孩子也知道只要将自己的东西“贡献出来”,大家一起分享,那么他所得到的回报会多得多。
聚会让悠悠分享的意识深入心底。记得五岁那年暑假,我带悠悠回乡下住了一段时间,悠悠对乡下的孩子非常大方,带来的玩具和食物都拿出来和大家一起玩、一起吃。有了这些作媒介,原本素不相识的孩子很快就成了好朋友。他们带着悠悠一起上山下河、摸鱼捉虾、逮蚂蚱、钓龙虾,悠悠一点点物质上的付出却收获了精神上满满的快乐。
这件事让悠悠记忆深刻,回城后,分享更成为她自觉自愿的一种习惯性行为。客人来家中做客,别的孩子或许要大人教:“快把好东西拿出来招待客人。”悠悠却无须我们吩咐,像一个热情好客的小主人,把好吃的、好玩的都拿出来招待客人。客人们称赞悠悠热情、大方,并纷纷询问我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我沉吟了一下,说:“让孩子在分享中体验快乐,自然就学会快乐分享了。”这就是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