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存危机:基于价值哲学审视技术创新的问题倒逼
技术创新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已全方位地拓展到一切人类实践之中,而且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中展现了巨大的价值。从积极方面来看,技术创新创造了许多正价值。技术创新给人类社会提供了各个方面的条件,使人的能力与素质一步一步得以增强,使人类变得越来越具有自主性。技术创新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使人类在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等方面得到巨大的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得到了革命性的提高。但在现实社会中,技术创新带来物质辉煌的同时,也使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陷入了空前的生存危机。从现代技术创新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现实后果来看,技术创新与人类文化价值、生态环境等因素紧密相连。随着世界各国的发展中心转向综合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发明投入到更加广泛的领域。实际上,人们并没有做好应对技术带来的问题的准备,没有协调好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随之出现。并且伴随着国家之间交流日趋频繁,区域互通更加便捷,一些区域性的环境问题逐渐演变为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环境问题。此外,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国家竞争力不足的困境,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秉承“拿来主义”,没有对技术进行系统、理性的分析,选择了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面临的环境问题更加严重。这些因科技全球化带来的问题,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全球性问题,比如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生态结构发生转变以及由环境问题引发的区域矛盾等。为了赶上发达国家前进的步伐,我国采用了先发展再治理的发展理念,虽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也遗留了诸多发展的“后遗症”,比如环境污染、资源转化率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2035年前后,我国总人口预计将达到16亿,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矛盾也将日趋凸显,高能耗发展模式已不适应我国新时期发展的要求。有学者认为,工业文明以来的技术创新实践在生态领域、人文领域的价值危机的全面爆发,与创新缺乏必要而正确的价值导入是不无关系的。[7]阿尔·戈尔便认为,导致现代社会环境问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人口的急剧增长,每10年就增加一个中国的人口;二是技术创新的突然加速,使得人类以从前无法想象的巨大力量来燃烧、砍伐、挖掘、移动、改变各种各样的物质,从而改变地球的面貌。[8]而芒福德认为:“机器在西方文明中达到如此无法抵抗的规模,部分原因是它起源于一个破碎的、单面的文化。”[9]工业经济时代以来的技术创新活动把追求经济价值作为判断技术创新成败的唯一价值标准,客观上推动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但现代人类社会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资源匮乏的威胁,而且人类在“巨机器”产生的“巨技术”的统治下劳动而失去生活的乐趣。[10]可见,现实中的技术创新显现了生态环境及人文精神的价值异化,这种异化加剧了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价值文化冲突。要消除这种异化,必须用正确全面的价值观来审视技术创新活动,才能保持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和其经济、生态、人文社会的价值的协同实现,才能避免技术创新价值的消失和转化,使技术创新成为一种先进价值观的体现。技术创新实践活动有其内在的性质和规律,但不可能脱离与人类社会文化价值的相互作用和协同进化。一方面,我们只能“离身”于技术创新,立于价值哲学的高度来反思技术创新,为用道德与价值来控制与引导技术创新的发展提供思路与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又要“具身”于技术创新,打开技术创新的黑箱,以便找到基于价值目标与价值原则来规约技术创新的合理途径。